别骂预制菜了!西贝翻车的核心是老板没把消费者当回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22:19 3

摘要:2025年9月,西贝莜面村这事儿闹得可不小,被人质疑用了太多预制菜,没几天堂食营业额就掉了七成多,八千个员工都跟着受影响。

2025年9月,西贝莜面村这事儿闹得可不小,被人质疑用了太多预制菜,没几天堂食营业额就掉了七成多,八千个员工都跟着受影响。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以为就是普通的餐饮吐槽,没成想最后演变成这么大的公关危机,这背后的门道可比“用不用预制菜”复杂多了。

事情是从一个直播博主开始的,人家就随口说西贝的预制菜太多,吃着没锅气。

本来这种市场反馈很常见,餐厅好好解释下,或者听听意见也就过去了。

可西贝偏不,直接发声明说“100%不是预制菜”,还放话要起诉人家。

老实讲,当时看到这个回应我都愣了,这态度也太强硬了,一点没考虑食客的感受。

本来想帮西贝说两句,说不定是误会呢?但后来发现它的操作实在让人没法帮。

没过多久,西贝推出个“罗永浩套餐”,本想靠名人效应挽挽口碑,结果反倒成了舆论反转的引子。

网友一深挖,发现套餐里好多菜都是预制的,先在中央厨房做好冻起来,运到店里加热下就端给客人,之前说的“现炒”根本是假话。

这一下,大家的火气彻底上来了,之前的强硬声明反倒成了笑话。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问,不就是用了预制菜吗?现在好多餐厅不都这么干?为啥西贝的食客反应这么大?其实我也琢磨过这个问题,后来才想明白,食客真正在意的不是预制菜本身,是被欺骗的感觉。

你想啊,去西贝吃一顿人均得85块,不算便宜了,这价格放在餐饮里也算中高端了。

大家花这个钱,不只是为了吃饱,更想体验下“现做”的品质,结果吃的是复热的预制菜,换谁心里都不舒服。

有个网友说的特别实在:“路边摊难吃我认了,人均一两百还吃不到锅气,这就是背叛。

”这话真说到点子上了。

我觉得西贝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搞明白,食客花钱买的不只是饭,还有那份“值这个价”的踏实感。

它一边收着高端的钱,一边给着普通预制菜的体验,这种落差感,换谁都接受不了。

同样是出了产品争议,蜜雪冰城的待遇就跟西贝差远了。

之前蜜雪冰城被曝用隔夜柠檬,网友不光没骂,还调侃“三块钱的柠檬茶里居然用了真柠檬”。

你看,同样是问题,为啥大家对两者的态度差这么多?

其实根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品牌承诺的和食客期待的对不对得上。

蜜雪冰城卖得便宜,三块钱一杯柠檬茶,食客本来就没抱太高期待,发现用了真柠檬还觉得赚了;可西贝不一样,它定位中高端,一直强调品质和现做,结果却用预制菜糊弄人。

这就像你买了件号称“纯羊毛”的大衣,回家发现是化纤的,能不生气吗?

而且说真的,中国人对预制菜没那么排斥。

平时点外卖、吃连锁快餐,好多都是预制的,大家也没说啥。

关键是啥?是知情权。

你得告诉食客哪道菜是预制的,哪道是现炒的,让人家自己选。

可现在好多餐厅都不标,还拿“大师炒制”“新鲜现做”当卖点收高价,这不就是靠信息差骗钱吗?

现在中式连锁餐饮好多都在搞预制化,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这样确实能降低成本、加快出餐速度。

但问题是,不能为了效率丢了体验啊。

我查过,现在八成的中式连锁都有中央厨房,可像上海那边已经开始要求餐厅标预制菜了,海底捞去年还推出了“透明菜单”,哪道是预制的、哪道是现做的写得清清楚楚,结果客流量还涨了15%。

你看,不是食客不接受预制菜,是不接受被蒙在鼓里。

西贝这次翻车,表面看是预制菜的问题,其实是老板的傲慢。

它既不肯低头听食客的意见,又不肯坦诚面对自己的问题,还想靠强硬声明蒙混过关,这样怎么可能不翻车?

说到底,餐饮行业拼到最后,拼的还是信任。

食客愿意花钱,是因为相信你能提供对应的价值。

西贝这次犯的错,就是把这份信任当儿戏了。

它要是早点明白,把预制菜标清楚,按实际品质定价,也不至于落到营业额暴跌、口碑崩塌的地步。

西贝这事儿,也给整个餐饮行业提了个醒:别总想着靠信息差赚钱,坦诚才是长久之道。

以后说不定菜单上都会写着“本店多少菜是预制,多少是现做”,让食客明明白白消费。

这样一来,想省时间的食客能选预制菜,想尝锅气的食客能选现炒菜,多好?

最后我想说,不管餐饮行业怎么发展,“用心”和“诚实”这两个词永远不能丢。

你对食客真诚,食客才会对你放心;你要是总想着糊弄,早晚得栽跟头。

西贝这次的教训,希望其他餐饮品牌都能记在心里,别再犯同样的错了。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