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日军抚顺平顶山屠村血案背后的亡国之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00:05 1

摘要:24 岁的李佩珍正在灶间揉着月饼面团,窗外突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她探头一看,只见穿黄军装的日本兵端着刺刀冲进巷口,刺刀尖上挑着的膏药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1932 年 9 月 16 日清晨,抚顺矿区

24 岁的李佩珍正在灶间揉着月饼面团,窗外突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她探头一看,只见穿黄军装的日本兵端着刺刀冲进巷口,刺刀尖上挑着的膏药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一、屠村:从 "照相" 到万人坑

"太君说了,全村人都去村西头照相!" 伪满警察的铜锣声在巷子里回荡。

李佩珍的丈夫周德全抱着两岁的儿子,搀着 60 岁的老母亲,一家人被驱赶着走向村西的洼地。

此时的李佩珍已经有了六个月身孕,她的手不自觉地抚上隆起的小腹。

洼地四周架着六挺机枪,黑布遮盖的枪身泛着寒光。

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尖叫,几个日本兵正在撕扯一个年轻女子的衣襟。

李佩珍的婆婆扑通跪下,用颤抖的手掏出怀里的银元:"太君,孩子还小......" 话音未落,一颗子弹穿透了她的太阳穴。

12 时 40 分,随着井上清一中尉的一声令下,机枪喷出火舌。

李佩珍只觉肩膀一麻,接着腹部剧痛,她倒在丈夫的尸体上,鲜血浸透了身下的黄土。

不知过了多久,她被婴儿的啼哭惊醒,发现自己压在母亲的尸体上,妹妹的小手还紧紧攥着她的衣角。

日军在屠杀后纵火焚尸,用炸药炸塌半面山崖掩埋罪证。

李佩珍在死人堆里爬了三天三夜,最终被猎户救起。

次年 12 月,她在山洞里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周茂勤 —— 这个在血泊中诞生的孩子,成为平顶山惨案中最年轻的幸存者。

二、真相:从万人坑到跨国诉讼

1972 年,日本记者中林良夫在抚顺拍摄到令人震惊的画面:800 余具遗骨层层叠压,婴孩的头骨被烧得焦黑,孕妇的骨盆里还残留着未出生胎儿的碎骨。

这些影像在日本播出后,引发轩然大波。一位日本老兵在电视前泣不成声:"那不是演习,是我们亲手杀的人啊!"

1996 年,幸存者方素荣、杨保山、莫德胜发起跨国诉讼。

方素荣带着身上八处刀伤的 X 光片登上东京法庭:"我要让日本孩子知道,他们的祖辈做了什么!"

十年间,她三赴日本,在 15 个城市宣讲惨案真相。

2005 年,日本法院虽承认惨案由日军所为,却以 "国家无答责" 为由驳回赔偿请求。

"我们不要钱,要的是一句真话。" 方素荣临终前将保存了 73 年的血衣捐给纪念馆。

这件布满弹孔的蓝布衫,如今陈列在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与半块烧焦的牡丹纹月饼并列 —— 后者是从遗骨堆里挖出的,花模上的牡丹纹路依然清晰可辨。

平顶山惨案绝非孤立事件。

日军在东北制造的 36 处 "万人坑" 中,抚顺煤矿 "万人坑" 的 20 万死难者,绝大多数是被虐杀的中国矿工。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将平顶山屠村模式制度化:1942 年潘家峪惨案,1230 名村民被赶进大院集体屠杀;1943 年厂窖惨案,3 万军民被机枪扫射至死。

2024 年国家公祭日,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迎来一批特殊访客 —— 日本东日本铁路工会的员工。

他们在遗骨馆前敬献白菊,工会委员长梶原正実说:"我们来,是为了让日本年轻人知道,历史不能被遗忘。"

馆内的留言簿上,一位日本大学生写道:"如果我的祖国继续否认这段历史,我将永远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

如今的平顶山,焦土上已建起现代化工厂。

但纪念馆里的电子屏上,3000 余名遇难者的姓名仍在循环滚动。

每年 9 月 16 日,幸存者杨玉芬都会来到纪念碑前,将新摘的葡萄放在碑座上 —— 那是她 86 年前最后一次过中秋时,妹妹攥在手里的葡萄。

"我们这代人走了,还有下一代。"91 岁的杨玉芬抚摸着纪念碑上的弹痕,"只要有人记得,血就没有白流。"

来源:夏之梦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