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品牌传播、危机(舆情)处理、法学研究专家,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首席顾问曹保印受邀走进燕京理工学院法学院,以“好律师的标准——法律、政策、舆情的协调与平衡” 为主题,为法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温度、深度与实用性的报告。报告会由燕京理工学院法学院院长古月
9月17日,品牌传播、危机(舆情)处理、法学研究专家,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首席顾问曹保印受邀走进燕京理工学院法学院,以“好律师的标准——法律、政策、舆情的协调与平衡” 为主题,为法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温度、深度与实用性的报告。报告会由燕京理工学院法学院院长古月伟主持。
作为中国留学生海外法律护航计划发起人、北京元法堂新媒体节目主讲人,曹保印还应邀担任民政部培训中心殡葬行业《舆情处理》《法律风险》课程授课专家、北京河南经济文化促进会政策法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重要职务,受聘燕京理工学院、北京科技金融学校等多所高校的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曾获评 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闻评论员、2015年度影响全球100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荣获2021年度中国商事法治建设特别贡献奖、2022年度中国大数据科技传播奖(法律体系);先后出版《法的精神》《中国社会建设》《好律师的标准》《什么是好律师》等78部作品,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俄罗斯文等,在海外出版发行。
授课伊始,曹保印以在南宋著名司法官、人类法医学奠基人宋慈墓前的追思为引,将千年司法文明的精神脉络与当代法律实践紧密相连。他强调,宋慈一生秉持“洗冤泽物”的崇高理念,始终以严谨态度搜集证据、还原案件真相,为无数蒙冤者洗刷冤屈,其追求公正的职业精神,不仅照亮了古代司法的道路,更成为后世每一位法律从业者的精神标杆。
授课过程中,关于“什么是好律师”这个问题,曹保印从研究法律史、政策和舆情三个角度讲解,强调“懂法律更要懂政策,懂法治更要懂政治,懂现实更要懂历史” 。
他指出,他曾从200个角度研究好律师的标准。本次授课,他从十个维度为同学们勾勒出优秀法律从业者的专业画像。好律师不仅要“深度研究法律,精准击中要害”,以专业能力为当事人求得公正,更要在办案中秉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既要为当事人解决老问题、规避新麻烦,更要在“无路可走时,领着当事人硬闯出有希望的新路”,兼具“死磕到底的杠精精神”与“扎硬寨、打死仗的韧劲”,在每一个案件细节中坚守专业底线,倾听当事人诉求,让法律的温度真正传递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心中。
在法学研究方向上,曹保印还分享了法律史研究对当代法律实践的重要意义,鼓励同学们拓宽学术视野,从人类不同法系的历史演进中汲取智慧,为未来从事法律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解读“两高报告”中的无罪率与舆情率的关联数据,以及舆情推动政策完善的殡葬反腐专项行动案例,他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内理性应对舆情,借助合理舆情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同时,他也警示“舆情不能无底线”。针对某律师不当行为的案例,他犀利指出,律师作为法律秩序的维护者,必须严守职业伦理,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违背事实发表言论,“知法犯法不仅会损害行业形象,更会动摇公众对法治的信任”,这样才能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 的三效统一。
此外,曹保印还介绍了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在殡葬业法规政策研究、公益诉讼等领域的成果,如编写《中国殡葬业法规政策汇编》《中国殡葬业典型案例解析》等专业图书,体现了律所 “推己及人,敬天爱人” 的核心理念,以及 “从绝望走向希望,从黑暗走向光明” 的服务宗旨。
在授课即将结束时,他为同学们赠送了由他和北京国咨律所主任王洋共同撰写的《什么是好律师》图书。曹保印鼓励同学们,法学学习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只要坚守初心、深耕专业,未来一定能在法律领域发光发热,成为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优秀法律人。
未来,北京国咨律所将加强与燕京理工学院法学院的合作,积极吸纳法学专业人才,助力法学学子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深化他们对当代法律行业发展与舆情风险应对的认知。
来源:危机公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