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一天深夜,在急诊室值班的医生习惯性地翻开监护仪,看到一位年近六十的男性患者血压飙到了190/110mmHg。
他表情淡然,甚至还有心情刷手机。医生问他有没有头晕、胸痛、气喘?他摆摆手,说:“我平时血压也没啥不舒服。”
这类病人医生见了太多,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感觉”,但高血压这个“沉默的杀手”却已悄悄在体内埋下了雷。
高血压是一种让人容易忽略的疾病。不像感冒发烧,会让人痛苦难忍,它往往无声无息地潜伏着,直到某一天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甚至肾衰竭,才让人后悔莫及。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甚至很多人几十年都“没感觉”。但这并不代表身体没有问题。
医学界已有共识:即便没有症状,高血压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临床中,医生常会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六种“高危表现”来判断高血压是否已经对身体造成实质性损伤。第一种是反复头痛,尤其是早晨起床时的枕部钝痛。
若血压过高,脑血管处于持续高压状态,早期可能仅仅是轻微不适,但久而久之,脑出血的风险大大增加。第二种表现是视力模糊,说明视网膜已受到高压的影响。
第三是胸闷、心悸,这可能是心脏开始代偿性肥厚或存在心肌缺血。第四是尿少或泡沫尿,说明肾脏正在悄然受损。
第五是下肢水肿,第六则是突发性的意识模糊或者短暂性晕厥,这些都是高血压危象的前兆。
如果患者没有这六种表现,那确实暂时问题不大,但医生通常会接着说一句:“抓紧控制很关键。”为啥这么说?因为高血压本身不是一个“是否出问题”的二元选择,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病理过程。
它像是水滴穿石,一点一点侵蚀血管,等你察觉时,常常已是不可逆的损伤。
有研究指出,长期高血压患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已出现心脏结构改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表明,即使是轻度高血压,若没有进行规范控制,五年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7倍。
别以为没感觉就没事,这正是高血压最狡猾的地方。
曾有位五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白天跑车十几个小时,自认为身体硬朗。体检时发现血压160/100mmHg,他觉得“也就高一点”,没当回事。
一年后,他在驾车途中突发脑卒中,偏瘫在床。医生回访时,他后悔万分:“早知道就听医生的,坚持吃药了。”这类真实案例还少吗?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控制率不到20%,绝大多数人都抱着侥幸心理,结果就是悲剧接连上演。
还有一个误区值得警惕,那就是一些人以为只要血压偶尔高,不用吃药。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连续多日、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140/90mmHg。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就应引起重视。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所谓“民间偏方”宣称能“根治高血压”,很多老年人深信不疑,停药改吃中草药,结果血压失控,病情加重。
医生在门诊中经常遇到患者这样问:“我不想吃药,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自然降血压?”这个问题其实很现实。
的确,医学界并不主张一发现高血压就立刻终身服药。如果是一级高血压(血压在140159/9099mmHg之间),且无器官损害,医生通常会建议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比如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增加运动量等。
但如果在3个月内效果不明显,就需要药物干预了。
说到生活方式,很多人觉得“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是句废话,其实关键在于做得有多具体。
盐分摄入,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日摄盐量不超过5克,而我们日常饮食中,一碗泡面就含有6克盐。还有,戒烟限酒不是口号,而是明确的医学建议。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而酒精则会影响肝脏代谢,间接扰乱血压调节机制。
运动方面,推荐的是每周累计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每次至少30分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对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效果相当于一小剂药物,且能改善心血管耐力,降低焦虑水平。
这不是玄学,而是实打实的证据支持。
饮食方面,DASH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降压饮食模式。它强调高钾、低钠、高钙饮食,多吃蔬果、低脂乳制品、全谷物,限制红肉和加工食品。
一个简单的例子:坚持早饭吃一根香蕉+一杯脱脂牛奶+一片全麦面包,胜过每天吃降压保健品。
至于药物治疗,医生一再强调的是“个体化”。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同一种降压药。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每一类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有心衰病史的患者,更适合使用ACEI或ARB;老年人常用钙通道阻滞剂;肾功能不全患者则需谨慎使用利尿剂。
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千万别自行乱吃药。
从历史角度看,高血压并非现代病。古代医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头目眩晕”“面红耳赤”“怒则血上涌”这些描述,在现代看来都符合高血压的表现。
只是古人没有血压计,不知道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直到1896年,意大利医生里瓦罗西发明了汞柱血压计,人类才第一次“看见”了血压这个指标。
从那天起,高血压的科学管理才真正开始。
如今我们有了电子血压计,有了动态血压监测,有了精准的药物,但最大的挑战反而是人的态度。
太多人对高血压掉以轻心,或者一知半解,甚至被网络谣言误导。比如“血压不能降太快”“降压药吃久了伤肾”“年轻人不会得高血压”这些说法,全都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血压控制标准根据年龄和基础疾病可以个性化设定,但控制目标越接近正常值,心血管事件风险越低。
医生常说,高血压的管理,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敌人。
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认知、意志和行动力,把这场战争打赢。对那些暂时没有六种表现的患者来说,这是幸运,更是责任。
因为你还来得及把伤害降到最低。
医生想说一句心里话:别把高血压当成“老年病”,它早就不是了。30岁出头的年轻人因为熬夜、肥胖、饮食不规律而患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
你每天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未来的健康结局。与其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后悔,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
测血压、控制体重、科学饮食、坚持运动、规律作息……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别等有了表现才重视,趁现在问题不大,才是真正的关键时刻。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指南编写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报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来源:余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