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他正在北京小米总部外,与几位同事一起站在楼下,双手握拳、略显拘谨,面带尴尬笑容地送客人乘车离开。
雷军终于现身了。
在社交媒体停更多日,小米15周年短暂发声后,有人拍到了小米SU7爆燃事故后的雷军。
当时他正在北京小米总部外,与几位同事一起站在楼下,双手握拳、略显拘谨,面带尴尬笑容地送客人乘车离开。
整个人的状态和一个月前在武大樱花树下神采风扬,意气风发的“车圈男神”,明显判若两人,往日的神采已经不在,剩下的是肉眼可见的疲惫憔悴。
雷军消瘦的话题还一度冲上了热搜榜,网友一边心疼“雷总瘦了,憔悴了”,“没有之前那种快乐的感觉了”,一边又忘不了前不久3条鲜活的生命在爆燃事故中陨落的悲伤。
的确,当“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撞上生死红线,雷军和小米的“流量神话”正在经历最残酷的拷问。
雷军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也迅速从“科技偶像”转变为“憔悴的救赎者”。
事故发生至今,小米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01
3个花季少女凋零,引发小米最大“信任危机”
虽然这次事故发生在小米身上,但我一直认为,目前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或者任何一家电池供应商都无法保证,自家的车和电池在车祸时能经受住所有的考验。
当然,小米在这次事故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不可推卸的。
比如智能驾驶的问题、电池起火的问题、车门被锁等问题,虽然目前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没出来,但车祸现场所呈现出的事实,俨然成了当下外界所探讨的焦点。
更别说在这款车的首发会上,那些对智驾夸大其词的说辞了,完全是在误导消费者产生“自动驾驶已成熟”的误区,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做出危险行为。
虽然事故发生后,就有专家跳出来说,发生这起事故的小米SU7的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在高速上行驶的话,前方是静止或者低速物体时是无法发现的。
买新能源车,尤其是特别看中智驾,一定要购买带激光雷达的版本。
那仔细想一下,这就是一个悖论。
不能因为消费者没有购买“高级版本”,就连使用安全都无法保障了。
只要消费者使用了智能驾驶,车企就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出了事故不总不能把责任推给消费者没有买“高级版本”吧?
所以,这次事故反映出来的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所急需要整顿和改进的问题。
这场血泪的车祸教训,也让小米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首先,资本市场是能最快嗅到危机的。
从小米爆燃事故后的市值缩水程度来看,市值已经蒸发了上千亿港元,市值跌破万亿大关,而且还在持续蒸发中。
其次,从事发后车辆的销售量来看,也是大幅度的缩水。
事故发生前一周,小米汽车周销量还停留在0.78万辆的峰值;而事故后的首周(4月1日-7日),这一数字骤降至0.5万辆,跌幅超35%。
要知道这是从小米第一辆车亮相销售到现在,一直在销售榜上高歌猛进的小米汽车,首次折翼。
虽然官方还没公布这次爆燃事故最终的调查结果,但显然公众的不信任危机已爆发,这早已不是单单的车祸事故,而是小米全方位的品牌危机。
就在小米汽车销售量继续缩水之后,其余同行车企显然接住了这波泼天的流量,几个竞品都出现了暴涨的趋势。
02
流量狂欢之后,小米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如果不是这次事故,小米还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小米,雷军还是那个“车圈天菜”雷总。
但显然,这次幸运之神没有眷顾小米,中国智驾的泡沫被一场车祸所刺破。
而小米恰好就站在了暴风雨的中心。
还记得雷军凭借个人魅力,带领小米火速出圈,成为互联网流量宠儿的时候,深蓝汽车CEO邓承浩曾公开在一场活动中的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上个热搜就像过年一样,结果小米雷总天天在过年,有时还过好几个年,我觉得对我们挑战还蛮大的。
想必邓总当时有多羡慕雷总,只是邓总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然而,流量是把双刃剑。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欲予其名,必承其责。
这次的事故就完全暴露出了以前小米一贯流量打法的弊端。
以前的小米,过度依赖雷军个人 IP 的流量打法,在短时间内的确可以靠雷总的人格魅力出圈,显然雷总也是能但此重任的。
因此,通过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为小米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米粉” 们对雷军的信任和支持也转化为对小米产品的热情。
要知道当年这款车上市的时候,从市场的调查结果来看。
吸引消费者选择这款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相信雷军,认可小米”,其次才是“颜值高”和“性能操控”。
可当负面事件发生后,特别是这种具有重大关注度的负面事件,这种依赖就反而成了 “负面舆情的放大器”。
所有的矛头都直指雷军,甚至可以这样说,雷军的一言一行在短时间内可以直接影响着小米的未来走势。
也难怪事故发生后雷总的首次现身如此憔悴了,目前所有内外的压力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可让雷军更加头疼的,或者说让小米更加头疼的还在后面,关于小米汽车的一系列谣言开始悄然在互联网上传播。
不久前,一篇伪造的《雷军致用户公开信》在各大社群刷屏,信中“诚恳道歉”并承诺“无限期停售SU7”。
虽然小米火速辟谣,但谣言传播的速度还是远超了小米辟谣的速度。
此外,在车险领域有关“小米SU7 续保遇到难题”、“被保险公司拒保以及保费上涨”等传闻,甚至还有伪造的 “保险公司拒保通知” 在网络上疯传,声称小米 SU7 因事故率异常被五大险企拉入黑名单。
再次让小米岌岌可危的信任危机,遭遇火上浇油的窘境。
最终小米忍无可忍,直接选择报警,势必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当然,小米的发言人也针对这些传闻一一进行了辟谣。
要知道当下正是小米新车型YU7处于上市前的关键时刻,这次事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雷军和小米团队最不愿看到的。
但与其说这次爆燃事故是刺破泡沫的导火索,还不如说小米汽车的问题早就有所预兆了。
03
爆燃事故后,是时候对智驾祛魅了
早在这次事故发生之前,小米SU7 Ultra就曾因赛道失控、街头碰撞等事件频繁引发过巨大的争议,但当时介于SU7的好口碑和雷军的个人光环,很多问题还没浮出水面。
只是可惜了那三个花季一般的少女,用生命的代价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早在事故发生之前的两个多月,小米汽车就曾召回过SU7汽车标准版电动汽车。
2025年1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显示:
日前,小米汽车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公告显示,小米汽车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11月26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30931台。
对于找回的原因,公告里也写得很清楚:
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因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增加剐蹭或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小米汽车也随后表示,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更有行业人士表示,小米汽车召回的汽车最晚是2024年11月26日生产的。
虽然不知道这次事故中的小米汽车有没有被召回,但可以确定的是,截至2024年11月底,小米汽车已累计交付小米SU7超过11万辆。
但起码可以遇见的是,小米汽车也遇见了这款车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
只是那时事故未发,大家对这件事的关注度也不高。
这也再次应证了著名的“海恩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虽然雷军在这次事故的生命中说,他们还未能接触到事故车,所以对事故的原因并不清楚。
但从事故相关的一些报道中,却可以预知一些细节。
比如,事故发生后,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就曾表示:
该起事故属于单方责任事故,同时是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这也意味着,发生车祸时,道路情况是可以正常行驶的。
还有网传小米汽车门店销售人员称:
小米SU7在100km/h的制动距离是33.3m左右。如果时速超过80km/h,AEB就很难被触发。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标准版,AEB的触发和减速介入时间,与是否拥有激光雷达没有关系。
另外,也有网友表示,小米SU7在宣传时介绍车辆电池安装了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在极端情况下会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标准版本车型,并没有配备这项技术。
一位小米汽车内部人士透露,标准版本小米SU7没有配备电芯倒置技术,可能相较其他版本在电池安全方面存在差距。
但在此前这款车的发布会上,雷军却宣称,小米SU7标准版的车型采用了“电芯倒置”技术。
还有小米汽车内部人士透露,标准版本小米SU7没有配备电芯倒置技术,可能相较其他版本在电池安全方面存在差距。
目前从最新的调查消息来看,安徽省公安厅已第一时间介入了调查。
不仅会对事故车辆的撞击位置、受损程度、燃烧痕迹等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还会试图从车辆的物理状态中还原事故发生时的激烈瞬间。
同时,警方还积极走访现场的目击者,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比如事故发生前车辆的行驶状态、是否有异常声响等,都被纳入调查范围。
相关专家也透露,此次事故责任认定的关键在于调查车辆碰撞前5秒的详细过程,主要包括驾驶员的情况、车辆的控制和辅助驾驶系统以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
相信很快调查结果就会出来,希望这次惨痛的代价会成为中国智驾严谨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最后还是想提醒大家:
来源:猫叔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