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66_卷三十一·神仙三十一_1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20:17 1

摘要:李遐[xiá]周者,颇有道术。唐开元中,尝召入禁中。后求出住玄都观(现在陕西省长安区南崇业坊。玄都观后因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两首诗名气很大)。

李遐[xiá]周者,颇有道术。唐开元中,尝召入禁中。后求出住玄都观(现在陕西省长安区南崇业坊。玄都观后因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两首诗名气很大)。

李遐周是一位精通方术的道士。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被召入皇宫。后来请求离宫,居住在玄都观中。

唐宰相李林甫尝往谒之。遐周谓曰:“公存则家泰,殁则家亡。”林甫拜泣,求其救解。笑而不答,曰:“戏之耳。”

唐朝宰相李林甫曾去拜访他。李遐周对他说:"你在世时家族安泰,你去世后家族灭亡。"李林甫跪拜哭泣,请求解救之法。李遐周笑而不答,只说:"只是玩笑罢了。"

天宝末,禄山豪横跋扈,远近忧之;而上意未寤。一旦遐周隐去,不知所之。但于其所居壁上,题诗数章,言禄山僭窃[jiàn qiè](。“僭”在古代指超越本分,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如“僭越”“僭妄”等;“窃”有偷盗、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等意思,如“偷窃”“窃位”。二者结合,表示非法侵占他人的权利、地位、名誉等。)及幸蜀之事。时人莫晓,后方验之。

天宝末年,安禄山骄横跋扈,远近之人都为之忧虑;但玄宗皇帝仍未醒悟。一天李遐周突然隐去,不知所踪。只在他居住的墙壁上留下几首诗,预言了安禄山篡位和玄宗逃往蜀地之事。当时人们都不明白其中含义,后来才应验。

其末篇曰:“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燕市人皆去”,禄山悉幽蓟[yōu jì](幽蓟是古代中国对幽州和蓟州的合称,这一地区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一带,是燕云十六州的核心组成部分。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区及周边,包括顺义、密云等地。蓟州治所位于今天津市蓟州区(古称蓟县)。幽蓟地区因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五代时期被割让至契丹,成为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势力的关键屏障)之众而起也。“函关马不归”者,哥舒翰潼关之败(史称改变唐王朝历史走向的战争),疋(匹的异体字)马不还也。“若逢山下鬼”者,马嵬蜀中驿名也。“环上系罗衣”者,贵妃小字玉环,马嵬时,高力士以罗巾缢之也。其所先见,皆此类矣。(出《明皇杂录》)

其中最后一首诗写道:"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燕市人皆去":指安禄山率领幽州、蓟州全部兵马起兵造反。"函关马不归":指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全军覆没。"若逢山下鬼":指马嵬驿("山下鬼"合为"嵬"字),是蜀道上的驿站名。"环上系罗衣":杨贵妃小名玉环,马嵬驿兵变时,高力士用罗巾将她缢死。

盛世危局:潼关之殇与大唐盛世的倾覆

大唐帝国,自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定鼎关中,至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再经高宗、武后乃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臻于鼎盛,四海宾服,万邦来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心。长安城内,朱雀大街宽阔如砥,胡商云集,佛寺道观林立,诗酒风流,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放歌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一个让无数后人追慕仰望的黄金年代。

然而,盛世的光辉之下,暗流汹涌。均田制渐趋瓦解,府兵制名存实亡,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集权日渐削弱。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神武,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开创“开元盛世”;晚年却沉湎酒色,宠幸杨贵妃,委政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朝政日益腐败。天宝年间,大唐帝国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叛乱的爆发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西南)起兵反唐,率所部十五万精锐,兼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兵,号称二十万,烟尘千里,鼓噪南进。其时,中原承平日久,百姓累世不识兵革,州县官吏或开门出迎,或弃城逃窜,叛军势如破竹,一路攻陷陈留、荥阳,直逼东都洛阳。

消息传至骊山华清宫时,唐玄宗正与杨贵妃赏舞奏乐。初闻噩耗,玄宗竟以为讹传,笑曰:“禄山,朕待之如子,岂能反乎?”及至证实,方仓皇失措。急派大将封常清赴洛阳募兵迎敌,又以高仙芝率京师留守部队屯驻陕郡(今河南陕县)。然新募之兵皆市井白徒,未经训练,一战即溃。十二月十二日,洛阳陷落。封常清退至潼关,与高仙芝合兵,坚壁清野,固守天险。叛军兵锋虽锐,然潼关地势险要,扼守关中咽喉,一时难以攻克。

此时,玄宗却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谓二人“摇动军心,不战而退”,竟下令将封常清、高仙芝同日诛于潼关军前!二将临刑悲呼:“吾等虽败,然竭忠报国!今死非其罪,他日叛军至,陛下方知吾心!”军中将士无不垂泪。此自毁长城之举,令大唐痛失两位善战之将,亦为后来潼关失守埋下祸根。

临危受命:哥舒翰的固守与挣扎

封、高二将被诛后,潼关守军群龙无首。时各地勤王之师已陆续抵达,然无人敢任主帅。玄宗此时方想起正在长安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乃突厥哥舒部人,早年以悍勇闻名边塞,曾大破吐蕃,收复石堡城,威震西陲。然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且因长期酗酒中风,身体瘫痪,居家休养。

玄宗亲临其宅,恳请出山。哥舒翰以病重推辞,玄宗泣曰:“天下安危,系于将军一身!”遂授哥舒翰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统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太子李亨仅挂名元帅)。哥舒翰扶病上任,至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他深知叛军锐气正盛,而唐军多为新募之众,唯有倚仗潼关天险,持久疲敌,方可取胜。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随后派其子安庆绪率军攻打潼关。哥舒翰凭险据守,叛军死伤惨重,久攻不克。民间传说,哥舒翰每夜令军士以草人悬于关外,叛军箭如雨发,唐军遂得箭矢无数。又传其命人采撷山中野椒研末,趁北风扬撒,叛军迎风睁目不得,涕泪交流——虽为野史轶闻,却可见哥舒翰守关之苦心。

然而,潼关之内,危机四伏。宰相杨国忠素与哥舒翰不睦,恐其功高震主。先前安禄山即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杨国忠更疑心哥舒翰有异志。哥舒翰部将王思礼曾密劝其回师诛杀杨国忠,以绝后患,哥舒翰沉吟良久,终曰:“如此,则翰反矣,非安禄山之比乎?”未从。然消息仍走漏,杨国忠愈感威胁,遂步步掣肘。

更致命的是,军中矛盾丛生。哥舒翰病体难支,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而田庸懦无决断;骑兵统帅王思礼与步兵统帅李承光争权不和;监军宦官李大宜终日饮酒赌博,不恤军务。士兵饥寒交迫,甚至传说有士卒以树皮泥土充饥。玄宗曾特赐十万战袍,然哥舒翰恐发放引发混乱(或因库存不足),竟压于库中未发——此事后世史家争议不休,或谓其治军严苛,或叹其不得已之苦衷。军心涣散,怨声载道,潼关虽固,内部已渐溃烂。

帝王一念:玄宗误判与强令出战

当哥舒翰苦守潼关之时,郭子仪、李光弼率朔方军出河北,连败叛将史思明,切断了安禄山前线与范阳老巢的联系。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欲弃洛阳回师。战局看似出现转机。

叛将崔乾祐驻守陕郡,窥知唐廷急于求胜,遂设下诱敌之计:仅以四千老弱示弱,精兵皆埋伏于灵宝山谷中。有探报传至长安,谓“陕郡叛军不足四千,皆羸弱无备”。杨国忠趁机进言:“哥舒翰拥兵二十万,迟迟不战,恐养寇自重!”玄宗久处深宫,不谙军旅,又求胜心切,竟深信不疑。传说玄宗还命宦官以《易经》占卜,得卦“敌溃,王师胜”,遂决意催战。

哥舒翰闻讯大惊,连夜上表力谏:“安禄山习兵已久,岂肯无备?此乃诱兵之计也!叛军远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尽人心,兵势渐衰,内变将生。待其时而出,可不战擒也!”郭子仪、李光弼亦上书:“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则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宜固守勿出!”

然玄宗已听不进逆耳之言。杨国忠在一旁煽风点火:“机不可失!哥舒翰逗留不进,将误大事!”玄宗遂接连派宦官为使,持敕书催战,“项背相望于道”。最后特派心腹宦官边令诚至军督战,严词切责。

哥舒翰抚膺恸哭:“战必败,然岂可违诏乎!”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大哭出关,二十万大军东进。史载其“抚胸痛哭,悲声震野”,将士皆感凄怆。潼关几乎空城而出。

灵宝惨败: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六月初七,唐军进至灵宝西原。此地南靠崤山,峭壁如削;北临黄河,浊浪滔天;中间仅一条七十里狭道,形如口袋。崔乾祐早已伏精兵于南山东麓,而以老弱诱敌。

初八拂晓,两军交战。叛军佯装溃退,唐军前锋争功冒进,涌入狭道。时值盛夏,东风骤起。崔乾祐纵火焚草车数十辆,浓烟顺风扑向唐军,士卒睁眼不得,自相厮杀。忽听山头鼓噪,伏兵齐出,滚木礌石如雨而下。唐军阵型大乱,溃不成军。有的被挤落黄河溺死,有的弃甲遁入山谷。黄河浮尸蔽流,号哭震天。

哥舒翰率亲兵百余骑突围至潼关西驿,收拢散卒,欲重整旗鼓。然潼关已为空城,叛军追至,守将火拔归仁竟缚哥舒翰出降!一代名将,仰天泣血:“吾为天所困,徒负皇恩!”后被押至洛阳。安禄山讥问:“汝常轻我,今日如何?”哥舒翰伏地谢罪:“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招之……”竟屈节求生,然终被囚杀。晚节不保,令人扼腕。

灵宝一战,二十万唐军仅八千余人逃归。六月初九,潼关失守。京师门户洞开。

仓皇西幸:马嵬兵变与盛世终结

六月十三日黎明,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及皇子皇孙,在禁军护卫下仓皇逃出长安。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将士饥疲交加,怒杀杨国忠,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泣曰:“国忠误国,贵妃虽无罪,然将士已杀其兄,岂能安心扈从陛下?”玄宗无奈,命高力士缢杀贵妃于佛堂。“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盛世繁华,终成一曲长恨歌。

太子李亨于此与玄宗分道,北上灵武,旋即即位,是为肃宗。玄宗虽保有“太上皇”之名,然实已大权旁落。

七月,安禄山军入长安,大肆抢掠,焚城而去。大唐王朝历经百余年营建的长安城,顷刻间沦为焦土。

历史镜鉴:潼关之败的深层教训

潼关之失,非一战之过,实为盛唐积弊的总爆发。后世史家痛定思痛,总结出诸多教训:

其一,玄宗怠政,决策失误。晚年李隆基深居禁中,倦于朝政,偏信奸佞。“出”关之令,实为自毁长城。司马光《资治通鉴》评:“玄宗虽享国岁久,而荒淫怠政,以启奸萌……潼关之失,非翰之罪,乃玄宗之过也。”

其二,将相失和,内耗亡国。哥舒翰与杨国忠互相猜忌,宦官监军掣肘,军令不一。前线将士浴血,后方权斗不休。杜牧有诗叹曰:“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权臣妒功终不悟,犹疑拱手授渔阳。”

其三,军政腐败,民心涣散。均田制败坏,府兵制崩解,募兵多无斗志。军中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哥舒翰未能及时发放御寒衣物,虽或有苦衷,却寒了士卒之心。

其四,战略短视,急于求成。玄宗无视“持久疲敌”之策,幻想一战定乾坤。实则当时郭子仪、李光弼已在河北牵制叛军主力,若潼关坚守待援,历史或可改写。

潼关陷落,不仅是一座关城的失守,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此后虽历肃宗、代宗平定安史之乱,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边患频仍,大唐再无昔日气象。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正是对此沧桑巨变的血泪咏叹。

哥舒翰兵败灵宝,晚节不保,成为悲剧人物。民间却流传不同版本:有说其诈降谋复唐室,有说其魂灵仍夜守潼关……这些传说,或许反映了百姓对英雄的宽容与怀念。

潼关天险依旧在,黄河波涛日夜流。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深思:盛世之危,往往起于萧墙之内;存亡之道,不仅在山河之险,更在人心之聚。哥舒翰的痛哭,玄宗的悔恨,马嵬坡的白绫,灵宝原的硝烟——这一切,组成了一面永恒的镜子,映照着千古兴亡的教训。

大唐盛世的崩解,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其历史回响,穿越千年,至今仍叩击着我们的心灵。

玄都观

玄都观原为北周通道观,隋开皇二年(582年)从汉长安故城迁至大兴城,改名玄都观。玄都观位于隋大兴城崇业坊,朱雀大街南段路西,东与靖善坊大兴善寺毗邻。宇文恺认为,由皇城所在处龙首原以南沿朱雀大街有六条高坡,象征《易经》中的乾卦六爻,第五高坡相当九五之位,不宜由常人居住,所以规划修建了玄都观和大兴善寺东西相对。在隋朝,玄都观是全国道教的学术研究中心,隋文帝杨坚任命当时著名的道士王延为观主。

唐朝初年,玄都观历经多次修葺与扩建,至盛唐时期,其繁荣之景更是达到了鼎盛。据史料记载,玄都观的大殿之内,存有唐初著名画家范长寿所绘的精美壁画。

玄都观在当时长安城影响很大,驻观道士也享受很高的待遇,许多名士常游玄都观向道士求教,甚至乞为弟子。《唐会要》载:“玄都观有道士尹从,通三教,积儒书万卷,开元年卒。天宝(713~742年)中,道士荆朏[fěi](新月开始发光),亦出道学,为世所尚,太尉房绾每执师资之礼,当代知名之士,无不游荆公之门。

由此可见,玄都观中的道士绝非泛泛之辈,他们颇为注重学术研究。观中道士尹从精通儒、道、佛三教,且藏有儒家典籍逾万卷。此外,朝中重臣房绾亦会备上厚礼,前往玄都观拜访道士荆朏,由此足见该道观影响之深远。中唐时期,有一道士名为牛弘满,十三岁便出家修行,后来荣任玄都观观主。他与皇亲国戚交往甚密,时常出入皇宫,获皇家丰厚赏赐。

每年春季,玄都观皆为长安市民赏桃之热门去处。玄都观内广植桃树,每至四月前后,桃花竞相绽放。彼时,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皆纷至沓来,争睹桃花盛景。

诗人章孝标《玄都观栽桃十韵》:“驱使鬼神功,攒栽万树红。熏香丹凤阙,妆点紫琼宫。”仙人)施展法力,驱使鬼神为他效力,转瞬间栽种出千万株红花;芬芳的香气弥漫在仙宫的丹凤殿前,盛开的繁花将紫玉琼楼装点得绚丽非凡。描写的就是玄都观内桃花争奇斗艳的美景。中唐诗人姚合也曾写过《游昊天玄都观》,其中有诗句云:“阴径红桃落,秋坛白石生(幽暗的小径上,红桃纷纷飘落;秋日的祭坛边,白石悄然生长)……垂檐灵草影,绕壁古山名。(低垂的屋檐下,灵草投下斑驳的影子;环绕的墙壁上,镌刻着古老的山岳之名。)”写出了玄都观优美雅致的环境。

著名诗人刘禹锡是玄都观的常客,他因参加唐顺宗时永贞革新失败遭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元和十年(815年)回京时来到玄都观,作《玄都观桃花》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京城的街道上,尘土飞扬,迎面而来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人都说,自己是去玄都观赏花归来。可那观中千百株盛开的桃树啊,全是在我刘禹锡被贬离京后,才栽种起来的!

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玄都观依旧是往昔之玄都观,只是观内多了一片桃林;长安城依旧是旧时之长安城,然而当年的挚友与知己皆已不见踪迹,举目四望皆是陌生的新面孔。

实际上,这首《玄都观桃花》还有一个副标题,即《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其表面之意,是此诗乃赠给前往玄都观赏桃之人;而其真实寓意,则是赠予那些反对“永贞革新”之人。此处的桃花,无论多么娇艳动人,皆是在我刘禹锡被贬放逐之后才栽种的。在此,作者将这些令人驻足观赏的“桃花”,比作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

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的反对派持此诗向皇帝告状。皇帝览诗后,见刘禹锡仍怨气难消,不堪为己所用,便认为其不宜留在身边,遂将刘禹锡再度贬谪至连州(今广东连县)。转瞬13年过去,太和二年(828年)三月,56岁的刘禹锡方从放逐之地被召回洛阳。次年,刘禹锡重临玄都观,又赋诗一首,名为《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百亩大的庭院中,大半已长满青苔;昔日的桃花凋零殆尽,如今只剩野菜花零星盛开。当年那种桃的道士去了哪里?而我——那个曾被排挤的刘郎,今天又回来了!

玄都观占地约百亩,然大半之地已为青苔所覆。此时,桃花已然凋零殆尽,枝头不见一朵繁花,园中唯有金色的菜花肆意绽放。昔日栽种桃树的道士,如今已不知去向;当年在此赏桃的“刘郎”,如今再度归来。往昔游人如织的桃花林,如今门庭冷落,鲜有人至,园中诸多地方因无人涉足,布满了青苔。曾经风光无限的桃花,如今已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是满园金黄的菜花。

当年的反对派已然作鸟兽散,而我们这些曾遭排挤之人,亦迎来了东山再起之机。综观这两首皆创作于“玄都观”的诗作,彰显出诗人不屈不挠、乐观向上之精神,其与人奋斗、乐在其中之情怀跃然纸上。此充分展现了诗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拼搏意志。此次归来后,刘禹锡仕途较为顺遂,最终官至太子宾客,于社会上亦享有空前之声誉。晚年时,诗人刘禹锡再度来到令他难以忘怀的“玄都观”。此次并非于春日赏桃,而是在冬日前来赏雪。望着满园枯枝,以及天空中迎风飘飞的雪花,诗人挥毫写下了《酬令狐相公雪中游玄都见忆》。

好雪动高情,心期在玉京。一场好雪激荡起高远的情怀,心中所期许的,是那仙境般的玉京。

人披鹤氅[chǎng](用羽毛做的外衣;外套)出,马踏象筵(本义:豪华的宴席:“象”指象牙,“筵”为竹席,合称即“象牙装饰的坐席”,引申为奢华宴饮场合。这里指平整厚重的积雪。逻辑关联:
象牙色白,筵席平展 → 积雪色白且覆盖大地如铺席,故以“象筵”为喻。同类比喻: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亦用“席”喻雪,可互为参证。)行。人披着鹤氅衣飘然出行,马儿踏着如象筵般厚重的积雪前行。

照耀楼台变,淋漓(湿淋淋地往下滴)松桂清。雪光映照,楼台仿佛变幻了模样;雪水淋漓,松桂更显清幽绝俗。

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虚声。这玄都观中留下的五字诗篇,定能化作缥缈的步虚仙声!

刘禹锡至晚年,其诗词语句已不复当年那浓郁的“火药味”。此情形,一则与年龄增长相关,二则与他所处之环境紧密相连。此外,这首诗乃是酬谢友人之作,若再写那些“剑拔弩张”之句,便显得不合时宜了。

结合其他诗人的诗作也可以看出,刘禹锡的“玄都观中桃千树”基本是写实之作,并无多大艺术夸张。到宋朝时,还有佚名的诗人作诗写玄都观:“登寻丹壑到玄都,接日红霞照座隅[zuò yú](坐位的旁边)。”为寻访仙人丹壑,我登临玄都胜境,漫天红霞辉映,将道观的座席染得绚烂如焚。

元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秀容(今山西沂县)。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已久故,外家人物零落殆尽。过玄都观,作词《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一首: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典出《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喻世事混沌难明。)。谢公(320 - 385,东晋政治家。在桓温谋篡及苻坚南侵的历史关头制乱御侮,成为保全东晋王朝的柱石。孝武帝太元年间,琅琊王司马道擅政,谢安因抑郁成疾,不久病故。)扶病,羊昙[tán](云彩密布;多云。)(谢安死后,其甥羊昙悲恸,避行谢安故居西州路,一次醉后误至,痛哭而去)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慨叹人生无常。),零落山丘。

玄都观里那千百株桃树,如今花已凋零,空随流水东去。请你别再追问:泾水为何清、渭水为何浊,路上奔走的究竟是马还是牛。谢安抱病出山力挽狂澜,羊昙为他痛哭西州,到头来不过一醉万事休。古往今来多少轮回——有人住着华屋高堂,终也零落成荒丘。

历代吟咏玄都观之诗句众多,然较为知名者,大抵如上所述。

来源:正直橘子Bk4R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