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又现一起因观点冲突引发的命案,让全社会聚焦在一个曾被争议包围的名字,查理·柯克。事发那天,柯克在犹他谷大学出席活动,却突然遭到22岁的泰勒·罗宾森当场开枪击杀。虽然他本人很有争议,有人支持他,也有人不喜欢他的激烈言论,可这次的暴力事件让围绕他的争议变得更加
美国又现一起因观点冲突引发的命案,让全社会聚焦在一个曾被争议包围的名字,查理·柯克。事发那天,柯克在犹他谷大学出席活动,却突然遭到22岁的泰勒·罗宾森当场开枪击杀。虽然他本人很有争议,有人支持他,也有人不喜欢他的激烈言论,可这次的暴力事件让围绕他的争议变得更加真实和残酷。
案发后,罗宾森主动走进警局,但从他被逮捕到现在,他一句话也不愿意多说,甚至没有正面回应警方的提问。调查人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亲友,还有同住的伴侣身上。
这个伴侣是一位跨性别者,倒是非常配合,把罗宾森最近的行为和心态告诉了警方。亲友们反映,罗宾森对柯克的看法一直很负面,经常在家里抱怨,说不喜欢他的观点。但走到这一步,没有人想象得到。
柯克的影响力其实不小,从创办保守派组织“美国转折点”到频频发声反对LGBT、反对移民,他的话总让社会上分成两派。他获得了特朗普阵营的支持者青睐,但反感他的声音同样不少。正是这些争议话题,让他成为某些激进分子眼中的“眼中钉”。
罗宾森成长在一个宗教气氛非常浓的家庭,父母的价值观很传统。但他性格里并没有延续家风,反而在互联网世界里找到了新的想法。久而久之,他的政治倾向变得越来越激进,有些想法甚至让家人感到陌生。亲人们透露,罗宾森经常逛一些偏激的论坛和自媒体,网上极端内容在他心里慢慢累积,最终点燃了他的愤怒。
不是第一次美国因为政治对立出现流血事件了。但这次案发地在校园,肇事者又这么年轻,更让人深思。美国社会左右对立早不是新闻,可像罗宾森这样从网络情绪走到现实枪声,依然让人触目惊心。这背后的推力,网络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功不可没,极端观点在网上很容易变本加厉,推着原本普通的人走向极端和违法的边缘。
调查还在继续,罗宾森杀人的真实动机仍然没完全澄清。大家只能从他身边人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他的思想碎片。法律的审理会给出答案,可这事带来的现实冲击远不止一桩刑案。当下的美国社会,如果一言不合就走上极端,显然是在为社会埋雷。无论是保守阵营还是追求多元那一方,总不能靠暴力说服。
可以看出,观点碰撞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生活。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用暴力来证明观点无疑踩过了界。与其让年轻人靠网络灌输极端情绪,倒不如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责任,教会他们怎么理性分辨信息、怎样和平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把分歧化成前进的动力,而不是让仇恨变成更多的悲剧。
柯克之死最终引发的不只是法律上的审判,更让无数家庭和社区都警觉起来:这个社会的裂痕不能靠枪声来弥补。谁都不希望再有下一个罗宾森,也没人愿意再有下一个因观点倒下的柯克。这件事值得大家反思,也给美国社会提了个醒,只有彼此理解、多一份宽容,矛盾才不会被极端行为引爆。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