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血糖稍微高点,就立刻吓得不敢吃米饭、不碰水果、鸡蛋都要少吃两口,有的甚至把一桌饭吃成了清汤寡水,还沾沾自喜地觉得自己“控制住了”。但说到底,这种做法并不完全科学,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血糖稍微高点,就立刻吓得不敢吃米饭、不碰水果、鸡蛋都要少吃两口,有的甚至把一桌饭吃成了清汤寡水,还沾沾自喜地觉得自己“控制住了”。但说到底,这种做法并不完全科学,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医生也多次提醒,如果空腹血糖还没有超过某个“关键值”,其实大多数食物是可以吃的,没必要搞得像苦行僧一样,自己吓自己反而更不利于血糖稳定。
先说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到底空腹血糖多少算正常?
根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成年人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之间属于正常范围。
6.1~7.0 mmol/L是被称作“糖调节异常”或者“糖耐量减退”的阶段,到了7.0 mmol/L及以上,才会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换句话说,只要空腹血糖没超过7.0,就不能算糖尿病。
这个界限非常重要,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很多人只是做了一次体检,发现空腹血糖6.3,就开始“吓”自己,以为得了糖尿病,从此开始低糖饮食、戒碳水、各种降糖茶一股脑喝上了,结果体重掉了、营养没了、心情也差了,但血糖却并没有因为节食变得更好。
这种情况医生见得非常多。
其实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保持营养均衡、控制体重、规律作息,而不是一刀切地忌口。
不少研究都发现,那些在“糖前期”阶段就开始过度饮食控制的人,反而比适度均衡饮食的人,更容易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
因为长期饮食单一,蛋白质摄入不够、蔬菜太少、营养不均衡,会导致基础代谢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本来可以靠生活方式逆转的,反而越走越偏。
这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数据支撑的。
中国一项长期追踪的营养健康研究发现,那些在糖调节异常阶段饮食结构过度偏向“低糖高脂”模式的人,5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提高了约38%。
所以,控制血糖不是控制嘴,而是控制总摄入和饮食质量。
有些人说自己都不吃饭了,为什么血糖还是高?
其实答案很简单,光不吃主食是不够的。
如果吃饭的时候一大盘瘦肉、几口蔬菜,外加一杯果汁,虽然碳水低,但总热量不低,而且果汁升糖快,肉吃太多脂肪也高,长期这样反而会影响胰岛功能,血糖也就更难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其实更建议的是三点:
第一,控制总量,不是控制种类;第二,多样化摄入,而不是只吃某几样所谓“低糖”食物;第三,关注餐后血糖波动,而不是只盯着空腹血糖一个数。
很多人空腹血糖很正常,但一吃饭餐后血糖飙升,这种叫“隐性高血糖”或“餐后高血糖”,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研究显示,很多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其实就是从餐后高血糖开始的,而不是空腹血糖。
所以平时吃饭时该怎么安排呢?
医生的建议是:主食不要完全不吃,建议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比如糙米、小米、荞麦、玉米等。
水果也不是完全不能碰,关键是量和时间控制,比如早上10点或下午3点吃,选低糖水果如苹果、圣女果、柚子,避免一口气吃一大盘。
蛋白质要摄入足够,比如鸡蛋、豆制品、鱼类都很好,能帮助身体维持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延缓碳水吸收,减少血糖波动。
其实也有不少人根本就没糖尿病,只是查了一次空腹血糖,刚好6.2或者6.3,就一口咬定自己“有糖”,结果朋友圈也不敢参加,朋友聚会一口蛋糕都不沾,连面条都不碰。
这种压力反而让人心理焦虑,长期下去会对生活质量造成明显影响。
而情绪、压力,其实也会对血糖产生干扰。
交感神经兴奋时,身体会分泌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都会升高血糖水平。
所以有时候不是吃得不对,而是想太多了。
在临床上确实也有不少医生强调,如果空腹血糖控制在6.1以下,餐后血糖2小时不超过7.8,糖化血红蛋白低于5.9,这样的情况可以完全按照“正常人”去安排日常饮食,不必特别限制。
特别是在身体没有合并其他基础病的前提下,偶尔吃一次米饭、尝一块甜点,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关键在于频率和总量的控制。
当然,这里说的“可以不忌口”并不是“放开吃”,也不是鼓励暴饮暴食,更不是说糖尿病患者就可以随便吃,而是强调一个度的问题。
不少中老年人把“忌口”理解得太绝对了,看到米饭就害怕,连粥都不喝了,结果晚上饿得睡不着,白天低血糖、手抖头晕,还以为是高血糖发作了。
这种过度焦虑在现实中非常普遍。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更推荐的是“平衡饮食结构”,也就是每一餐保持三类食物的搭配:
1/2蔬菜、1/4蛋白、1/4主食,同时控制烹饪方式,尽量少油少盐,避免重口味。
配合每天30分钟的适量运动,比如饭后散步、慢走、做广播操,其实就能很好地保持血糖平稳。
而不是靠盲目节食或疯狂吃降糖食品,这些做法不但没必要,还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误解健康食品”。
很多人听说杂粮好,就天天只吃杂粮粥,结果却不控制量,一碗比一碗大。
还有人觉得无糖食品不升糖,于是放开吃糖醇、无糖饼干、无糖豆浆,结果吃多了反而胀气、腹泻、胃胀,还容易让胰岛素分泌节奏混乱。
这些“伪健康”的认知,其实在普通人中很常见。
总而言之,空腹血糖没超过7.0,餐后血糖不超过7.8,糖化血红蛋白在5.9以内的人,真的不需要太纠结于饮食限制。
适度、平衡、规律才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那些一天到晚瞎担心、乱吃药、不敢吃饭的人,最后往往不是败在血糖,而是败在心态上。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长期被恐惧绑架,质量再好的生活也活不出味道。
[1]张敏娜,杨恺欣,陈希,等.膳食纤维对妊娠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2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