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页间见“士”风:读《齐鲁风骨》敬安家正教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9:05 1

摘要:收到邹教授寄来的《齐鲁风骨》时,书页间还带着油墨的清润。粗略翻阅,书中关于烟台安家正教授的四部分记述——生平脉络、自我述评、社会评说、深情缅怀,如四幅错落的画卷,渐渐勾勒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清晰轮廓。合上书卷,一个念头愈发笃定:安教授身上那股鲜明的“士”之品格

收到邹教授寄来的《齐鲁风骨》时,书页间还带着油墨的清润。粗略翻阅,书中关于烟台安家正教授的四部分记述——生平脉络、自我述评、社会评说、深情缅怀,如四幅错落的画卷,渐渐勾勒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清晰轮廓。合上书卷,一个念头愈发笃定:安教授身上那股鲜明的“士”之品格,正是当下稀缺的精神微光,值得每一位知识分子躬身学习、心怀敬意。

“士”之核心,在于以学识为基,却不止于埋首书斋的“书呆子”,更要有扎根土地的赤诚。《齐鲁风骨》中记录的安教授生平,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满是与烟台这片土地共生的温度。他深耕地方文化研究数十载,从胶东民俗的琐碎细节到烟台历史的隐秘脉络,皆一一梳理、考证、传播。在信息碎片化、学术浮躁化的当下,他不追热点、不逐虚名,只把目光牢牢锁在脚下的土地,用扎实的著述为地方文化立传。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恰是“士”之底色——学识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筹码,而是服务一方、传承文脉的工具。反观当下部分知识分子,或沉迷于空洞的理论游戏,或把学术变成追名逐利的捷径,与安教授这种“接地气”的治学态度相比,高下立判。

“士”之可贵,更在于以良知为尺,在自我审视与社会评价中始终保持清醒。书中“自我述评”部分,安教授没有回避自己治学路上的遗憾:某部著作因时间仓促未能充分考证,某次演讲因准备不足未能尽善尽美。这种不掩过、不饰非的坦诚,打破了“学者完美化”的刻板印象,更显人格的真实与厚重。而“社会评说”里,同事、学生、读者对他的评价,多围绕“耿直”“敢言”展开——面对文化传承中的乱象,他敢于发声批评;面对青年学者的困惑,他愿意倾囊相授。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正是“士”之脊梁。如今不少人习惯在赞誉中迷失,在批评前沉默,安教授这种既严于律己、又敢于担当的精神,恰是治愈“精致利己”的良药。

最动人的“士”之风骨,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里。“深情缅怀”部分,亲友回忆起安教授晚年仍带病整理资料,只为把未完成的研究留给后人;想起他常说“文化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要有人接着走下去”。这份对学术的执着、对后辈的期许,早已超越了个人名利,升华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正是“士”之精神的终极落点——知识分子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精神的传承者。在这个追求速成、注重眼前利益的时代,安教授用一生诠释了:“士”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头衔,而在于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多少精神财富。

合上《齐鲁风骨》,窗外的风似乎也带上了几分齐鲁大地的厚重。安家正教授或许不是最知名的学者,却用一生活成了当代“士”的模样——有扎根土地的学识,有坚守良知的风骨,有传承文脉的深情。这份品格,如同一盏灯,在学术浮躁的迷雾中照亮方向;如同一面镜,映照出当下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缺失。对于每一位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而言,致敬安教授,不仅是缅怀一位学者,更是重拾“士”之精神的初心——让学识扎根大地,让良知照亮前路,让深情温暖时代。这,便是《齐鲁风骨》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我为黄河唱赞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