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标准营造来说,肖峰艺术馆是个非常特别的项目,它跨越了十三年终得完建。从2011年至今,这个项目照映并陪伴着张轲与事务所走过最重要的实践与思考阶段,也见证着杭州这座城市建筑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变迁。2025年4月9日,在艺术馆正式开馆之际,Wallpaper*中
Preface
对于标准营造来说,肖峰艺术馆是个非常特别的项目,它跨越了十三年终得完建。从2011年至今,这个项目照映并陪伴着张轲与事务所走过最重要的实践与思考阶段,也见证着杭州这座城市建筑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变迁。2025年4月9日,在艺术馆正式开馆之际,Wallpaper*中文版邀请建筑师张轲展开对话,回望十三年来的坚持与所得。
坐落在杭州西湖以南几公里处,虎跑路的近旁,背靠着大慈山的密林,这一颇具重量感的混凝土建筑缘着地段的走势勾勒出外骨骼。肖峰艺术馆的建筑界面几乎对外部封闭,七个矩形视窗空间向内庭伸出,相对而望组成内向的庭院景观。在起伏错动的屋面、墙面动态中,整个建筑仿似一个有机体在地面匍匐行走,同时在进行着某种自我孵化。
*
肖峰艺术馆航拍鸟瞰图 ©杨盛
2011年项目启动时,标准营造正处在完成了几个西藏项目,对用一般性材料做当代建筑产生了新的理解的阶段。2008年建成的雅鲁藏布江小码头、南迦巴瓦接待站,2010年建成的尼洋河游客中心,2011年建成的娘欧码头,都以当地石头为主要材料,西藏的系列项目里,标准营造无意于模仿本地形式,也对移植一个“时尚的外来建筑”不感兴趣,而是更希望用在地自然生成的建筑过程回应当代性。
这个时间点上,也是建筑师对其关注的“园林”体系进行当代建筑转换的发展期。2007年,在苏州万科中粮“本岸”庭院式社区方案中,标准营造用连续弯折的白色墙体围隔出院落、中庭、房间等组成的空间序列。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让张轲意识到,将中国园林精神在当代建筑中进行转化,并非简单的挪用一些园林的具象元素,而应当系统化提炼并再现其空间原理。
* 向左滑动
标准营造在西藏完成的四个项目都以当地的石头为主要材料,图片由陈溯、王子凌、标准营造拍摄
* 向左滑动
苏州万科中粮“本岸”庭院式社区,图一©陈溯,图二©标准营造
时间来到2011年,在对肖峰艺术馆进行设计之初,张轲便确定了要做一个内向庭园的基本策略。这是建筑师出于自身研究方向的主动选择,也是对周边环境的独特的回应方式。项目地段一侧背靠大慈山,茂林覆盖山体,另一侧临近城市道路虎跑路,在这里坐落一个向内围合的建筑园林,天然的透射出在城市中取静而自成一境的意图。
张轲的设计草图手稿中,概念平面初始表现为深浅色块参差排列如有机的聚落形态,而后逐渐清晰为一条外部路径将色块串联为围合的庭院。这张手稿很容易让人将它与中国古典园林平面产生对应,只是在这里,传统园林内部的游廊转化为建筑的外围形体,园林里的亭台楼阁等要素也由矩形盒子进行了基于空间关系的抽象重构。
*
肖峰艺术馆的模型和设计草图手稿 ©标准营造
贴合于地的建筑体中,有一段从地面抬起,打开一个进入内庭的入口。游人由此经过庭院,步入建筑体的门厅。门厅右侧的一条坡道引导人们穿行于高低起伏的展厅之间。起初空间低矮,贴近地面;再往前,视野渐趋开阔。穿过一座架空的廊桥后,路线开始下行,进入两个错落布置的展厅,空间感再次回归内敛与沉静。最终,参观路线回到起点,归于门厅,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动线。
* 向左滑动
肖峰艺术馆模型 ©标准营造
面向内庭,展厅以满面玻璃打开全部的视野,廊道上局部设计有系列小窗。而除了北侧的盒子面向后山打开及几处斜向的天窗外,建筑体的其他部分完全对外封闭,呈现实体的雕塑感。
在张轲看来,中国园林的奥妙在于“玩”和“藏”的趣味。玩,在身心的放松中游走体验;藏,则意味着体验中处处有待被揭开发现的隐藏玄机。中国园林的“步移景异”原则营造出视觉的丰富,其法则的核心则渗透着中国哲学中万事万物时刻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认知。肖峰艺术馆正是通过游走路径的设计,以及路径上的视窗变化搭建起一个供人兴致盎然的游玩探索的建筑空间。
*
上图:肖峰艺术馆的局部光影 ©杨盛
下图:肖峰艺术馆的室内甬道 ©杨盛
方案初期,建筑师与肖峰、肖鲁等艺术家的设计沟通中就达成了园林性的共识,而标准营造拿出的方案形式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前卫的。比起“精神上很现代,形式上很中国”的建筑,张轲认为标准营造要做的是“精神上很中国,形式上很现代”的作品。要做具有中国性的当代建筑,内向性无疑是标准营造研究的一个重点。
*
上图:肖峰艺术馆的室内甬道与窗景 ©吴清山
下图:展厅玻璃折射着内部庭院的对称景观 ©杨盛
内向性作为标准营造近十几年探索的一个明确方向,是建筑师的自觉选择。内向性标志着对外部关系的处理态度,对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张轲看重其塑造的内外互动关系:园林围合起一圈天际线,而外界远处的山或塔有时浮现其上。这种互动带来物理视线的关系,更带来心理层次的关系:内部空间中纳入了外部世界的坐标,随即达成的心理感受是有限中纳入了无限。
*
视线随展厅空间而延伸或反射 ©杨盛
在秀美的杭州山林景色中,肖峰艺术馆选择了主要的视窗均向内看,第一视觉属于建筑内部,越过建筑屋脊的第二视觉,才可见外部的山景。它在形式上决然的向内围合,内部庭院是空间的中心,构成第一层内向性,而作为外围的建筑体内部空间,同样因袭了取自园林的体验核心,构成第二层内向性。
*
肖峰艺术馆建筑虽然没有具象的园林符号,但园林的体验核心被转换到了建筑内部空间内,创造了时时变化的动态漫游。 ©杨盛
肖峰艺术馆内向性的营造,除了空间形态的围合手法,建筑内部的光环境同时为观众创造可供静思的幽谧氛围。在较为封闭的廊道与对外敞开的展厅序列中,艺术馆构建了一个在天光中明暗细腻变化的内部空间——随着廊道的蜿蜒,光常常从窗边晕开,又渐渐隐入曲折中。在浑然一体如雕塑般的空间明暗结构中,“暗”的阴翳美学得到重视,推动“光亮”成为一种期待,隐含着对内在觉察力的温柔看护。因为要创造光,从一片黑暗开始,同样的,要发现新知,可以从淹没既往的经验后重新张开眼睛开始。
* 向左滑动
肖峰艺术馆内部甬道 ©吴清山
* 向左滑动
阳光为肖峰艺术馆内部带来更明显的亮暗对比 ©杨盛
如果剖析为什么建筑师会对“内向性”着迷,可以发现其中潜藏着向内寻求的自我觉察意识,建筑师希望以“内观”的方法完成一种对文化的重构。
西方建筑、中亚庭院建筑中并非没有内向性,但中国建筑在空间内外关系的互动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因为看到在建筑实践中,中国建筑一度缺少了自主性,张轲以内向性作为锚点输出自身的文化表达。“内观”,自觉的觉察自身,看自己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世界,拥有定义世界的自由。这似乎也是古代园林建造者们的状态,他们拥有足够的自由建造自己喜爱的一片山水秘境。
*
肖峰美术馆的内与外之间的关联与呼应 ©杨盛
肖峰艺术馆建筑的回环中,无论是在外部观看建筑形体或是在内部探索空间,形体的有机变化使空间时时在打破限定的边界。当人的视线甫一似乎要捕捉到墙面、屋面这样的明确讯息时,它便开始弯折变化,避免着固化认知的形成。
创造迷境、回环、错置的时空关系,在标准营造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意图。例如诺华上海园区5号院项目中界面的不规则变化,以及西南联大先锋书店的屋面四折回环步梯。这一手法为来到建筑空间的人提示着瞬息流动的永恒,也如一个错动的装置警醒人们切勿坠入习以为常的泥潭。
* 向左滑动
诺华上海园区5号院 ©苏圣亮
* 向左滑动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王子凌
园林的体验中便带有这一特性:在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中流转行走,至一新景处时,有时令人恍然不知身在何处,纵使面积小巧的一个园林内部,也可以组织出一个类似迷宫的结构,它让你由于这样的停顿而思考自我在世界的位置,以及何处是世界的边界。
肖峰艺术馆内,参观者沿着建筑的环形结构进行游览。建筑内部的廊道与展厅统一在相同色彩与质感的界面中,让游走体验具有浑然一体的连贯性。而随着空间的收窄与开阔、坡道的上下、墙面与天花的形体折叠,加以封闭界面与开窗之间的对比,游走体验又时刻都在变化之中。艺术作品被安排在展览与廊道中,它们获得了基于空间特性带来的新的体验路径:画作也被纳入这一漫游体系,成为时时与人在游走中偶遇的数个风景。
* 向左滑动
肖峰艺术馆平面图与功能分区图 ©标准营造
* 向左滑动
肖峰艺术馆立面图与剖面图 ©标准营造
在肖峰艺术馆展厅盒子间彼此回望观看时,景观关系由于内向空间的无尽感变得非常丰富。从一个盒子走向另一个盒子,观众或许也会一时疑惑自己正走在建筑体的什么位置,而当一一向外观看,高低悬浮的盒子间,有的可以看到盒子内部的画作,有的则是玻璃反光着风景,一个由景观切片所连缀起的图景已在脑中自动构建起这个场所为观众搭建的一个内向的无尽园林。
* 向左滑动
肖峰艺术馆玻璃窗上影映的景色片段 ©杨盛
清水木纹混凝土材料是这座建筑雕塑语言的直观表现,也给它披覆了一层关于时间进程的粗粝外衣。
清水混凝土之于一代中国建筑师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种作为建筑完工表现的材料,自二十世纪上半叶表现主义肇始,经柯布西耶、路易·康、安藤忠雄等为代表的建筑师进行发展演变,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典型符号。它朴素的裸露质感有着一种似乎未经驯化的原始,它的可塑性极强,可以实现材料和结构的高度一体化,因此受到众多建筑师青睐,甚至成为一种建筑理想的代言物。
* 向左滑动
肖峰艺术馆混凝土材料的呈现效果 ©杨盛
与此同时,它也可能成为虚张声势的工具。张轲看待材料是敏感生动的,在他看来,混凝土像巨石,当它尺度过大,尤其是如果将混凝土做成丝绸一样的质感时,容易使建筑失去精神性,显得荒芜;当它尺度近人时,就会变得如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件,温度和质感更容易带给人情感触动。张轲曾尝试在肖峰艺术馆的混凝土中加入墨汁,用随机的墨色变化增加近人尺度的温度。
混凝土材料在肖峰艺术馆项目中表达了厚重感,这个总长约90米,宽约40米的不规则混凝土体块落于大地上。像巨石一般的混凝土,张轲却希望能寄予它一种举重若轻的能力,也是借由这个项目挑战混凝土对轻盈感的表达。形体由宽到窄的收束动作、弯折的界面、从地面轻巧抬起如欠身的入口,以及悬浮感的矩形展厅盒子使建筑体块不落入僵化感,在厚重中闪现着轻盈姿态。
* 向左滑动
混凝土作为“巨石”却呈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质感 ©杨盛
* 向左滑动
肖峰艺术馆通过形体的弯折在厚重中呈现出轻盈感 ©杨盛
在2013年微杂院项目里,标准营造就使用了回收砖材,今年将要完工的云南元阳的西南联大先锋书店采用了夯土结构,在香格里拉的民宿改造项目里,也采用了夯土加上现代木构。“对于环境的责任变得更重要了,或者说建筑的人性化变得更重要了。”张轲认为现在建筑师的环境意识变得越来越肯定。
2023年,在第十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共居”主题版块,张轲/ZAO以肖峰艺术馆为原型,用木结构和金属节点进行重新表达,制作了一件长15m的装置悬吊展区上空,模型装置表面使用在北京街头收集的纸箱经手工撕开进行包覆。策展人将此展览作为“未来实验室”的一部分,与参观者共思当今社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可能。
*
2023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张轲/ZAO以肖峰艺术馆为原型制作的装置,对钢木结构进行重新诠释。
上图 ©王子凌,下图 ©Federico Farinatti
张轲说到如果现在实施艺术馆方案,或许不会使用混凝土作为主体材料。项目的设计是2011年底开始,2012年完成的,其后经过流程确定、筹备施工图等阶段,2019年开始施工,期间经过疫情到今年最终建设完成。在延续的十几年时间里,标准营造始终跟进着项目进程,期间,建筑师对材料的关注点随着社会与行业议题的发展也在发生转变。
尽管这个项目可能意味着标准营造混凝土时期的结束,张轲并不赞同材料政治化的看法,他认为可持续性在混凝土材料中,可以在存续的时间长度的角度进行理解。同时他也仍然认为混凝土是很奢侈的材料,很珍视在难得的社会发展时期中,可以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建造这个如此不规则的空间的机会。
肖峰艺术馆扎实的体块如同一个关于时代的标志镶嵌在山野中,同时讲述着混凝土这种材料携带的纪念碑性与基于时间变化的废墟性——杭州大雨后,建筑体上已经开始生出了屋漏痕的斑驳印记。
*
大雨在建筑体上留下的印记 ©吴清山
在肖峰艺术馆方案设计完成的一年多后,标准营造在2013年“微胡同”项目里以一种近似的概念和形式实现了这个方案,同样的围合连廊上生长出朝向内部景观的盒子。不过“微胡同”面临的条件限制性更高:只有几十平米的微小面积,完全对外封闭的老建筑外墙,以及与周围邻里复杂的关系处理。
内向性的概念在两个方案中同样适用,有着标准营造思想谱系建构的原因,也因为它们以相同的底层逻辑同样适配于对不同环境的回应。肖峰艺术馆在城市山林中构建自我完备的场所,在建筑的背后,山就在那里,山林景致纳入到庭院的内观系统中;微胡同项目则在压缩的复杂生活环境中置入一个超然的片段,旧有的环境就在那里,而设计使得天光树影成为人们目光的核心。
*
“微胡同”项目 ©王子凌
张轲看重建筑师与事务所的研发能力,如果把建筑看成一个单一的结果,建筑师一生能产出的项目是可数的。而选定自己要探索的课题方向,做主动的研发,是脱离被动创造的一种方法。
在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进行了肖峰艺术馆木构再现的研发后,标准营造得到最多可以使八根木梁交接在同一节点上进行精确连接的结构,由这一结构出发,事务所开发了一系列锐驰家具。如其中一款3.6米宽、4.2米长的桌子,便是通过不同斜度的木构交接在不锈钢连接点上的形式,进行的标准化设计。张轲继续设想这种结构可以继续延伸到花房、蔬菜大棚等结构的应用上。
*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标准营造用八根木梁交接在同一节点形成精确连接的结构。 ©标准营造
“当建筑师的建筑教育里结合进更多研发的态度,再加上现在人工智能对落实能力的助力,建筑师可以在社会里实现更多可能,创造更多有社会效益的新产品。”张轲提到事务所现在关注建筑师能够产生的社会价值,包括怎样让建筑从文化上对更多人有所启发,或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服务更多普通人。
结语
回溯肖峰艺术馆设计与施工的路程,在设计之初时前卫的理念,随时间的推移,建筑师的前瞻性得到验证,项目执行中途虽有波折,但最终保留了张轲团队的最初设计。作为以个人艺术家作为收藏与展示主体的美术馆,张轲认为建筑与艺术家肖峰先生的艺术路程在革命性上是相通的。
肖峰年少便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杭州国立艺专就读,1954年又前往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在他早期的油画写生作品中,对灰色调的运用便显示了中国的文化属性,他将中国的写意手法与油画材料的色彩丰富性与肌理感做了和谐的结合,在后来的国画创作中则表现出对瞬时性的把握。
*
艺术家肖峰的代表作《林岗在写生》
园林作为一种理想模型,常常不是在创意者的概念库中突然出现,而是根植于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基因中。标准营造希望在建筑中重新发明一种做法,精神上折射中国园林的特点。为什么是园林,园林是什么,怎样做园林,建筑师追溯这些问题,提出革命性的设计思路,回到建筑到底在做什么的问题。肖峰艺术馆经过十三年时间落成,期间虽经历一些困难,时间并没有减损它的书写,它已不是一个单一的建筑体,而与标准营造的思考发展脉络纵横相连。当建筑师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工作纳入长期探索课题的系统之中,新的意义或许就在时间的缝隙中创造出来。
*
肖峰艺术馆入口处的路径 ©杨盛
刚回国的时候,张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最想做的建筑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建筑,或者说,专门为某—个时间、某一个时刻做的建筑,一个下雨天的建筑,一个下雪天的建筑,一个刮风天的建筑,一个专门为这个瞬间存在的建筑。人的情感和生活、生命中一些片段的瞬间有关,如果有建筑是为这些瞬间而做——dedicated for these moments——其实是我最梦想的事。”
关于这个梦想,他说现在可能还没有实现,但在标准营造的实践中,对这些瞬间的关照已经体现在内观的体验方式设计、对游览者在细微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感受的考量上。关注瞬间,本质上就是关注人的具体而微的感受。因为当捕捉到瞬息之变,是人类作为敏感的生物灵感最为集中之时。
来源:卷宗Wall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