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挖出一个亿”,网红女幼师扇了全网一巴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22:03 1

摘要:还记得在两年前的五一假期,一首名为《小小花园》的儿歌风靡全网,“挖呀挖”成为了网络热梗,也让素人美女幼师黄老师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网红。

流量是幸运,不是枷锁

“挖呀挖”黄老师,终于回应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

还记得在两年前的五一假期,一首名为《小小花园》的儿歌风靡全网,“挖呀挖”成为了网络热梗,也让素人美女幼师黄老师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网红。

图源:抖音@教音乐的花开富贵

彼时的视频中,黄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拍手唱歌,清澈的嗓音和童真的笑容像一缕春风,治愈了无数成年人的疲惫。

短短一周,她的社交账号激增400万粉丝,直播间观看量突破百万,甚至有观众豪掷万元打赏。

而在黄老师趁势开启直播带货后,直播销售额也一度达到100-250万。

然而,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争议也很快接踵而至。

有人质疑黄老师的作品并非原创,只是运气好,热度盖过了同期发布“挖呀挖”儿歌视频的桃子老师;

有人质疑黄老师的幼师资质,指出其仅持有奥尔夫音乐培训证书,无法等同于正规的教师资格证,“音乐老师”只是人设;

还有人指责黄老师直播带货的行为“过度商业化”,成名之后火速变现,吃相难看……

即使后来的黄老师一度选择淡出互联网,回归家庭、结婚生子,也没能隔绝那些充满恶意的声音。

诸如“下海了,3万一次”、“精神失常”、“抑郁自残”的谣言在网络上疯传,无奈之下,不堪其扰的黄老师选择了报警。

而就在前不久,又有消息称,黄老师仅靠着“挖呀挖”,就已经赚了一个亿,“没挖出一个亿,也有几百万”。

近日,对于外界的猜测与谣言,黄老师终于在一档名为《生活的N次方》的访谈节目中作出了回应。

图源:星视频

黄老师哭笑不得地表示:“挖出一个亿”的传言太离谱,她将大部分时间留给了生活,下班后会在家里饭店帮忙。

对于流量,她的态度格外淡然,她直言:“真在意流量,就不会在爆火时消失去生孩子。”

这种近乎“任性”的选择,与许多素人网红的路径截然不同。

比如因翻唱《诺言》走红的郭有才,爆红后迅速签约公司,密集直播、商演,最终因过度消耗热度而沉寂。

相比之下,黄老师的“退场”更像一场自我保全——她将流量视为“老天的幸运”,而非人生的全部。

今年2月,她带着一岁多的孩子恢复了账号的更新,彼时的黄老师发布了一条儿歌视频,教网友“如何把儿歌跟音乐结合做英语启蒙”。

图源:抖音@教音乐的花开富贵

镜头前的她抱着宝宝,对着镜子哼唱英文儿歌,依旧还是熟悉的活力与童趣。

很快,评论区便看好的声音刷屏,不少网友怒赞:“黄老师已经变成了早教王者!”

还记得此前,在回应种种谣言时,这位曾被流量眷顾的女幼师一度写下:

“他写他的,我过我的,深渊可以凝视,但不要驻足。做一个快乐的妈妈,才能教出一个幸福的孩子。”

而如今,我们不难看出,在品尝了流量的苦与甜之后,黄老师还是守住了初心,走出了一条清醒的素人网红之路。

在流量时代,做自己的“花园园丁”

在电商天下看来,“挖呀挖”黄老师如今的清醒,或许源于她对自我身份的锚定。

爆红之初,她拒绝被包装成“网红幼师”,坚持保留教师身份;生子回归后,她将育儿经历融入内容创作,从“教别人的孩子”转向“教自己的孩子”。

这种“去职业化”的转型,恰恰让她避开了“过气焦虑”。

图源:抖音@教音乐的花开富贵

正如她在《生活的N次方》中所说,在作品数据跑不好的时候,她会对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整,却也不忘强调:“如果有一天不被关注了,我也能接受。”

然而,在电商天下看来,当流量褪去,真实的生活体验反而能成为内容的生命力。

当行业热衷于讨论“如何延长素人网红生命周期”时,黄老师用行动证明:生命周期未必需要“延长”,重要的是在流量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黄老师的成名经历中,我们无疑能够窥见流量经济的两面。

一方面,她的走红印证了大众对“纯粹美好”的渴望——在充斥着焦虑与压力的社会中,一首童谣、一个笑容,足以让人短暂逃离现实;

另一方面,她的遭遇暴露了流量时代的残酷法则——关注与攻击往往相伴而生,私域与公域的界限轻易瓦解。

“挖呀挖”黄老师的选择,与那些为博眼球不惜制造争议的网红形成鲜明对比,她的“淡出”与“回归”,更像一场温和的抗议:

流量可以是锦上添花,但不必是人生的雪中送炭。

在电商天下看来,素人网红的价值,不应仅由数据定义,唯有内容创作者将流量视为“体验”而非“目标”,才不会在流量的泡沫中迷失自己。

当流量成为这个时代的“硬通货”,有人忙着造神,有人急着变现。

而黄老师却在爆红后蹲下身来,继续在生活的小花园里“挖呀挖”——挖出的是英语启蒙的童谣,是自家小饭馆的烟火气,更是对抗流量异化的生存哲学。

这让人不禁想起《十三邀》里许知远的那句追问:“我们配得上这个时代的馈赠吗?”

如果我们把“成功”简化为粉丝数和GMV,是否早已忘记了真实生活的肌理?

当直播间里的打赏金额滚动成欲望的倒计时,当热搜榜上的词条沦为情绪的屠宰场,或许真正稀缺的不是下一个“郭有才”,而是千万个能在流量风暴中稳稳接住命运红利的普通人。

“挖呀挖”的旋律还在流淌,但成年人世界里的“种子”,早该种些比流量更耐得住时间的东西。

来源:电商新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