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高发群体已换人?医生提醒:四类人群感染率正明显攀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09:34 1

摘要:说起艾滋病,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还是“吸毒”“同性恋”“性工作者”这些过去的标签。但现在,临床门诊里越来越多的病例,已经让我们这些老医生不得不承认:艾滋病的高发人群,确实已经悄悄换了面孔。

说起艾滋病,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还是“吸毒”“同性恋”“性工作者”这些过去的标签。但现在,临床门诊里越来越多的病例,已经让我们这些老医生不得不承认:艾滋病的高发人群,确实已经悄悄换了面孔。

不是说以前的高危人群就不重要了,而是现在,有些人你可能从没想到,也“悄无声息”地被卷进了感染曲线上升的趋势里。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这不是吓唬人,是趋势在变,数据在说话,病毒也在“找新路”。四类人群,正在成为艾滋病感染的新高发区。每一个,都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先说第一个,也是最让人心疼的——中老年人

这几年,门诊里五六十岁来做HIV检测的大爷大妈,明显多了。很多人都一脸茫然:“我哪来的艾滋?我不抽烟不喝酒,也没乱来。”

可现实是,随着年龄增长,性观念的改变、配偶离世或分居、再婚不慎、保健品推销员的“特殊服务”,都在让一些中老年人掉进了病毒的陷阱。

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在最近十年增长了将近五倍,且多集中在男性。问题是,这个群体的免疫功能本身就逐年下降,一旦感染,进展速度更快,治疗难度更大,而发现时间往往又晚得离谱。

很多人是查体时顺带查出的,等确诊时,CD4细胞已经低到只有个位数。CD4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一旦被病毒吃掉,整个防御系统就塌了

第二个群体,是那些短视频时代的“情感自由主义者”,尤其是年轻人。

别以为年轻就安全,反而是现在感染数据里增长最快的一群人。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显示,15~24岁人群的新增HIV感染病例比十年前翻了近两倍,其中大学生成了“重灾区”。

你可能会说,年轻人不是性知识教育多得很吗?是的,知识是多了,可惜行动跟不上认知。一夜情、网恋闪约、社交软件“附近的人”,再加上“无套更有感觉”“看着挺干净的”这种侥幸心理,就成了病毒传播的温床。

更糟的是,“快速检测”遍地开花,有人把检测当避孕——两人对着试纸一戳,阴性就放心上床。可他们忘了,病毒有“窗口期”,刚感染的一两周内,检测也未必能查出来。窗口期就像病毒的“潜伏期”,你以为安全,其实病毒已悄悄登陆。

第三类,是我们经常忽视的异性恋已婚男性

这部分人最容易“跳过”风险筛查。因为他们有家庭、有孩子、有稳定伴侣,怎么看都不像“高危人群”。

但临床上太多案例告诉我们,部分男性在婚外有性行为,却坚持不使用安全措施,感染后再传染给配偶。

某省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过异性传播感染HIV的已婚男性占比已超过25%。而他们的妻子,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成为“被动感染者”。

这类传播,往往最令人痛心。妻子来就诊时,满脸不解:“我几十年一个人,都干净得很,怎么会感染?”直到对丈夫做HIV检测,才真相大白。

而更令人难受的是,有些丈夫即使已经确诊,也不告诉妻子,拖着不治疗、不通报、不隔离,让病毒在家里悄悄扩散。这不是背叛,是犯罪。

第四类,是近年来被频繁提及的男男性行为者中“非典型群体”

过去我们说MSM(男男性行为者)时,指的是公开或隐性的同性恋群体。但现在,还有一部分人,不认同同性恋身份,却偶尔与男性性接触,有的甚至有家庭、有孩子。

他们中不少人不愿做HIV检测,也不愿被贴标签,但却持续进行高风险行为。某大学2023年一项针对城市MSM群体的研究发现,这类“非社群型MSM”的HIV筛查率不到30%,而感染率却远高于平均值。

这群人,是艾滋病防控最难覆盖的“盲区”。他们不在社群里,不接受干预,不去检测点,也不会主动报告行为史。病毒在他们身上“沉默生长”,传播链也越来越难以追踪。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沉重,甚至有些焦虑:“是不是谁都有可能中招?”

我想说,艾滋病不是“远方的病”,它就在你我之间。它不挑身份,不挑职业,不挑长相。它只看行为。别再用老眼光看待“高危”两个字。高危不是人群,是行为。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不推空话,只说实招。

第一,主动检测。不管你有没有“不确定行为”,如果你有过无保护性行为,尤其是多个性伴侣、临时性伴侣、社交软件约会等,请你每年做一次HIV抗体筛查。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甚至药店都有匿名检测服务,流程快、保密强、费用低。

第二,了解“暴露后预防”(PEP)。如果你刚有高风险行为,72小时内可以服用PEP阻断药物,大大降低感染几率。PEP就像“紧急刹车”,能在病毒还没扎根前把它清除掉。

第三,知情保护你的伴侣。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感染,不论是HIV还是其他性病,都请你告知固定性伴侣,这不是道德问题,是生命问题。

第四,别相信“看起来干净”这回事。病毒不长脸,也不看穿着,不要用肉眼判断风险。唯一的保护,是安全措施。

我知道,说艾滋总让人有点避讳,有人甚至觉得“说这个会不会太重口”。可作为一名看过太多病例的医生,我只想说——最重的不是话,是后悔。

有个55岁的阿姨,查出感染后瘫坐在诊室外,拿着化验单一直念叨:“我就和他好了三次,他说自己是‘干净人’……”

还有个大学男生,感染后第一句话就是:“我以为年轻就没事。”病毒从来不管你几岁,也不关心你感情多真。它只看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挑战[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2):897-901.
[2]李小梅,赵晶.中国中老年人群HIV感染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3):345-350.
[3]王志强.大学生HIV感染现状及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5):623-627.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