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展播: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10)| 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09:26 3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

编者按: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章: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济南坚持“一个目标、两个保障、五个聚焦”

深入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

济南市按照国家、省部署要求,坚持“一个目标、两个保障、五个聚焦”,齐心协力、实干打拼,深入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一、坚持一个目标

紧紧围绕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让“泉城蓝”成为常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产品的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实现了几次阶段性的跨越。2017年,PM2.5浓度降至62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60+时代”,相比“大气十条元年”2013年改善40.4%;2020年降至4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40+时代”,比2013年改善52.9%;2022年进一步降至3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改善64.4%,比“十三五基准年”2015年改善56.5%。同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升,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22年与2013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128天,增幅115.5%,重污染天数减少66天,降幅97.1%。2024年,空气质量PM2.5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3%,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68.3%,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重污染天数守住5天。

二、完善两个保障

(一)工作推进机制保障

一是健全组织指挥机制。2014年济南市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2016年细化升级为“十大措施”,建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坐镇指挥推动的组织架构体系。2020年以来,每年以市政府文件出台年度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实施方案,2024年制定了十大类109项任务措施,设置了由市直部门牵头的9个专项工作组,协调推进落实各项任务。

二是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将全市目标差异化分解到各区县,根据空气质量现状、改善情况以及镇街空气质量、道路颗粒物浓度每月排名、通报,实施资金奖惩。市政府分管领导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排名落后的区县、街镇进行约谈、提醒。今年以来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会上对落后区县进行约谈,通报各区县上月检查发现问题、播放暗访片,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

三是健全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2016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济南市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设立市、区县两级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中心,建立市、区县、镇街三级环保网格员队伍,主要采用区县聘用、分局指导、街镇管理的工作模式。全市共有环保网格员710余人,161个街镇全覆盖。

(二)强化科技支撑保障

一是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建有179个国、省、市、街镇监测点位,实现了对全行政区域标准站监测全覆盖。498个微站,作为标准站的补充和延伸,实现重点区域颗粒物网格化监控。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一期)建成联网,济南首个自有大气超级站正式启用。建成全国最大的光量子雷达监测网络,实现颗粒物监测“由点到面”的扩展。污染源监控方面,在294家企业安装了768套废气监测设备,473家企业安装了环保电量智能监控。

二是提升智慧监管效能。建成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汇聚环境质量、污染源、视频监控等各类数据。依托平台开展空气质量综合研判,针对重点区域和点位,实现了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污染关联分析,推动大气环境监管精细化、智慧化。

三是开放环境监测数据。依托实时监测和综合分析数据,开发济南环境APP。所有监测数据均实时发布,保证公众可与管理部门同步查看到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让完整的环境信息第一时间接受社会监督、服务公众生活。

三、强化五个聚焦

一是聚焦扬尘治理。落实“八项扬尘防治措施”,实施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每月组织区县、部门摸排施工扬尘源,建立清单台账,实施动态管控;每月对区县扬尘防治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排名通报,对落后的提醒督促、重点帮扶。

二是聚焦移动源治理。在省内率先且唯一持续实施老旧高排放汽车报废更新资金补贴政策,目前已累计报废老旧汽油车2.7万辆。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累码编码登记机械6.5万台,对其中4.4万台燃油机械安装定位装置,编码登记及安装定位数量居我省第一;优化调整高排放禁用政策,2024年起,重点禁用区禁止使用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机械和达不到三类限值的机械。推广使用新能源机械,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由2021年的6822台增加到目前的9772台,占比达15%;电动叉车由2021年的3150台增加到5455台,占比达27%。

三是聚焦工业治理。组织15家钢铁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在此基础上组织3家企业绩效等级创A。完成9家水泥、3家焦化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开展涉VOCs企业十个方面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对全市650家企业逐家复核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源头替代完成情况,对144家尚未完成替代的逐一明确未替代原因,督促制定替代计划。推进单一低效VOCs治理设施企业提标改造。

四是聚焦散煤治理。2020年,全市全面完成了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替代。推进清洁取暖改造,2017年以来,累计拨付市级建设和运行补贴资金53亿,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清洁取暖改造97万户。根据清洁取暖改造范围,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目前全市禁燃区范围为5478.1平方公里。

五是聚焦重污染天气应急。每年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升级,修订减排清单,全市共有5879家企业2112个工地纳入减排清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市生态环境、住建、城管、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口岸物流等多个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落实应对措施,开展督导检查,严格执法。利用现有的空气质量站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用电量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及时发现疑似未落实应急减排措施企业、非道路移动机械问题线索,组织相关区县调查处理。

来源:山东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