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3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多学科协作:肝病消除与治愈”为核心议题,旨在全面展示全球肝病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趋势。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分享肝癌临床试验及未来方向
//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3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多学科协作:肝病消除与治愈”为核心议题,旨在全面展示全球肝病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趋势。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分享肝癌临床试验及未来方向的相关探索,并展望肝癌诊疗的未来发展前景。
专家简介
- 周军 教授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肿瘤科执行主任
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肿瘤化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消化道肿瘤专委会青委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肝胆胰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医脉通:对于肝病治疗的临床试验及未来方向,您在会议中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与思辨。在您看来,当前肝癌临床试验有哪些“治疗瓶颈”?在临床试验的设计方面,应如何突破这些瓶颈?
周军教授
本次APASL大会,我参与的环节聚焦于肝病治愈理念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尽管肝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实现治愈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晚期肝癌的治疗中,靶免治疗虽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其为患者带来的中位总生存期(OS)仍不足两年,远未达到治愈的标准。目前,靶免治疗的应用已逐步扩展至中期肝癌的治疗领域,并展现出一定的转化治疗潜力。通过靶免治疗或靶免联合介入治疗,部分患者实现了从不可手术到可手术的转化,从而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进而实现治愈效果。但要证实靶免治疗能为中期肝癌患者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在三期临床试验设计与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以EMERALD-1研究和LEAP-012研究为例,这两项研究的OS很可能为阴性结果,而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为阳性结果。尽管研究主要终点PFS显示,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基础上联合靶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PFS,并使部分患者获得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实现转化治疗目标。但总体来看,患者并未从TACE联合靶免治疗中获得额外的生存延长。此外,对于中期肝癌治疗,TACE 联合靶免治疗应采用联合还是序贯方式,目前尚无定论。
在将靶免治疗应用于中期肝癌临床试验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治疗有效率:靶免治疗的有效率仍有待提高。若能提升有效率,或许能获得OS阳性结果。
患者人群选择:在中期肝癌治疗中,靶免治疗难以取得阳性结果,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未能精准筛选出能从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的患者群体。目前,能否采用up to seven标准筛选患者,能否通过基因检测或生物标志物预测靶免治疗疗效,均尚不明确。临床试验在患者人群选择上存在不够精准、难以抉择的问题,这也是导致试验结果为阴性的重要因素。
治疗方式选择:在中期肝癌治疗中,TACE 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患者群体。但目前难以通过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病理特征来区分哪些患者更适合TACE,哪些患者更适合HAIC。因此,靶免治疗应联合还是序贯TACE或HAIC,目前尚无明确方向。
由此可见,靶免治疗应用于中期肝癌治疗领域后,临床试验设计面临诸多难题。目前,尚有部分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或即将公布结果,期待这些研究结果能为中期肝癌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指导,助力筛选合适患者群体,制定更优联合治疗方案。
医脉通:AI辅助诊断、液体活检等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这些工具在肝癌早筛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您认为未来5年内,哪些技术突破可能为肝癌的临床实践带来重大革新?
周军教授
目前,肝癌精准治疗领域的进展极为有限。截至当下,尚未发现任何一种生物标志物,能够有效预测肝癌靶向免疫治疗的疗效。不仅如此,在生物标志物、基因检测、液体活检等技术范畴内,无论是基因组层面,还是转录组层面,均无法找到一个可靠指标,用以预测肝癌的各类治疗手段(诸如抗血管生成治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疗效及患者预后。
尽管现状如此,但肝癌精准治疗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科研与临床工作者深入探索。当下,不少前沿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肝癌治疗的疗效预测,例如人工智能影像组学。部分研究尝试将人工智能与影像组学相结合,借助 AI 技术对核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预测患者免疫治疗的获益情况。展望未来,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有望助力肝癌的精准分型,为实现更加个性化、高效的肝癌治疗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推动肝癌精准治疗领域的发展。
医脉通:本次APASL会议落地北京,中国学者在肝癌领域的研究成果占比显著。您认为这些研究对全球肝癌诊疗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推动作用?中国团队在临床试验设计或数据挖掘中有哪些独特经验可供国际同行借鉴?
周军教授
长期以来,在不同瘤种的治疗领域,国内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追随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指南。然而全球范围内,肝癌患者中有50% 来自中国。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肝癌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显著提升,已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的高度。越来越多由中国研究者主导的高质量、大规模三期临床试验在肝癌领域涌现,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更预示着中国肝癌研究有望成为全球典范。
在肝癌临床治疗方面,中国的治疗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通过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数据的国际比较,中国肝癌治疗成果丝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来看,中国肝癌研究正迈向世界顶级行列,这一成就离不开肝癌领域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当前,我们正处于肝细胞癌研究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中国肝癌研究数据有望改写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肝癌诊疗指南。随着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持续推进,更多针对肝癌的创新药物将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优异成果,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药物 “出海” 也将成为推动中国肝癌治疗技术和药物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撰写:Aurora
审核:周军教授
排版:Aurora
执行:Babel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