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唐山“五种精神” 充分展现“唐山之好、唐山之美、唐山之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09:02 1

摘要:9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厚植绿色底色 燕赵大地谱新篇》,点赞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和河钢唐钢。“十四五”期间,唐山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9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厚植绿色底色 燕赵大地谱新篇》,点赞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和河钢唐钢。“十四五”期间,唐山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9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特别节目《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对我市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机器人产业发展、文旅产业发展、LNG项目建设、海草床保护修复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深入报道,多角度展现了唐山“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9月8日至9月1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刊发(播)唐山重点稿件17篇(条)。9月12日,央视特别节目《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播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钢城”绽绿开新花》,分别对我市曹妃甸LNG项目、机器人产业、钢铁产业转型、河头老街、中车唐山公司、海草床治理改善等内容进行宣传报道,全面展现了我市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战略机遇,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9月9日,中新社播发《慕名而来只为“鲜” 文旅赋能食客变游客》,讲述唐山曹妃甸以传统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旅游,推出了“十里渔家”河豚鱼主题餐厅、渔乡风情民宿、非遗面塑体验馆等一系列文旅项目,将外地来此品尝河豚的食客变为游客。

人民日报

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落地三个项目

9月9日,《人民日报》13版刊发题为《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落地三个项目》消息,介绍京津冀医工融合平台推动3个项目落地,以智能脑控轮椅等创新成果,助力医疗康复产业升级与高效转化。

在日前举办的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展厅内,一款多模态智能脑控康复轮椅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该设备应用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实现用“意念”对全自动导航轮椅运动、机械臂使用手机、气动手臂辅助康复的精准控制。该设备是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聚合京冀两地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产品。

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2025年4月成立,由临床医生提出研发需求,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匹配,精准对接科研团队及科技型企业19个,落地转化3个项目,其中2个项目使用了自主研发芯片。“平台通过建立医院、专精特新企业、高校科研人员更深层合作的纽带,努力促进医工融合成果高效转化落地。”平台运营方、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孙国贵说。平台还开创了技术经理人从问题提出到成果落地转化线上线下同步全过程参与的模式,为高校学生职业体验提供实践基地。

河北迁安:非遗评剧 唱响 “文化惠民”

9月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播发《河北迁安:非遗评剧唱响 “文化惠民”》消息,介绍河北迁安连演6天经典评剧,惠民演出获热烈反响,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机。

近日,河北省迁安市艺术团在滦河渡的经典评剧演出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演出从8月29日持续至9月3日,为期6天,每晚一场,依次上演了《清风亭》《打金枝》《姐妹易嫁》《凤还巢》《重圆记》《乾坤带》等经典剧目,每天吸引300余名观众前来观赏。

“我们是8月29日开始,在滦河渡这儿连演3天经典评剧,观众朋友们的掌声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并受到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应观众朋友们强烈要求,我们请示了文旅集团加演3天,进一步满足了广大观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传统文化的愿望。”迁安市艺术团团长周长虹说。

据了解,9月10日,迁安市艺术团原创评剧《新的长城》将肩负重任,代表迁安和唐山前往省会石家庄,参加“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与全省人民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目前,迁安市非遗项目突破100项,累计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数百场次,录制“传承迁安非遗”等宣传片20余个。今年,创编“长城”题材大型原创革命评剧《新的长城》,举办“传承·焕新”迁安非遗情景艺术汇,打造沉浸式情景体验剧,为群众带来文化盛宴。

新华社

河北丰润:电力精准护航 粮仓满电“启航”

9月6日,新华社客户端播发《河北丰润:电力精准护航 粮仓满电“启航”》消息,介绍河北丰润智能粮仓启用,电力精准护航保障30万吨仓储高效运转。

日前,随着首批满载小麦的运输车驶入崭新库区,唐山城发集团新建的一个国家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项目在丰润区丰登坞镇正式启用。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项目占地169.89亩,总投资近6亿元,总仓容高达30万吨,是集粮食收储、销售、运输及粮油制品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粮食储备物流枢纽,为玉米、小麦、成品粮及食用油提供存储空间。

项目采用智能通风系统、粮情实时监测系统、内环流控温等尖端储粮技术,实现了对仓储环境的精准监控与调控。这些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也对电力保障提出了较高要求。

国网唐山市丰润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了项目困境,迅速启动精准服务机制。通过组织专业力量勘查评估,以最快速度办理了用电增容手续。国网唐山市丰润区供电公司丰登坞镇供电所所长杨立军说:“我们主动将服务端口前移,组建了专项服务团队,常态化深入项目现场,为粮库稳定运行筑牢安全防线。”

目前,该项目首批8万吨小麦已完成检验、称重、入库流程,唐山这座崭新的“大粮仓”正进入高效运转状态。丰润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弘儒表示:“未来这里将依托其强大的仓储物流能力和智能化管理优势,在保障区域粮食供应、缓解收储压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新社

慕名而来只为“鲜” 文旅赋能食客变游客

9月9日,中新社客户端播发《慕名而来只为“鲜” 文旅赋能食客变游客》消息,介绍曹妃甸“河豚小镇”以鲜味引客,文旅融合助力食客变游客。

如今,在深水大港、工业基地之外,“中国河豚鱼(红鳍东方鲀)之乡”正成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曹妃甸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河豚鱼人工养殖。全区现有河豚鱼(红鳍东方鲀)养殖面积1.9万亩,总产量1200吨,是中国最大的红鳍东方鲀生产、出口基地,产品主要出口韩国、日本。

曹妃甸区最大的河豚鱼养殖基地在十里海养殖场。49岁的孙卫忠是这里“河豚小镇”的运营者,亦是一名专业的河豚鱼制作厨师。数年前,一次对家乡养殖河豚鱼的偶然品尝,让他喜欢上了这种美食,并将个人事业重心转移到此。

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有“鱼中极品”之誉的河豚鱼,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它是苏轼笔下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亦是梅尧臣眼中的“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2016年,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相关政策后,食用河豚鱼的游客才多了起来。目前,曹妃甸区已形成苗种孵化、海水养殖、成品销售、烹饪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据曹妃甸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将外地来此品尝河豚的食客变为游客,近年当地以传统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旅游,推出了“十里渔家”河豚鱼主题餐厅、渔乡风情民宿、非遗面塑体验馆等一系列文旅项目,受到游客欢迎。官方数据显示,“河豚小镇”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中国青年报

“最美教师”郑万众:用焊接技术点燃中职生青春梦想

9月10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播发《“最美教师”郑万众:用焊接技术点燃中职生青春梦想》报道,介绍郑万众廿载焊育匠心,用火花点亮无数学子技能报国梦想,成就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工匠。

今年是50岁的郑万众从事教育的第26个年头,作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唯一的代表,来自河北唐山的他入选了教育部2025年“最美教师”荣誉榜单。

唐山是工业重镇,焊接人才不可或缺。同时学校专业的声誉和郑万众本人的号召力,更吸引了众多学生慕名而来。学生习宸瑜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理由朴实而真切:“我们村就有郑老师的学生,学完焊接就找到了好工作。我看人家有了着落,就想自己也该学个实在的本领。”

2006年,学校焊接专业刚刚成立,原本教授化学的郑万众主动钻进实训车间,从头学起。他白天上课,下班后就泡在车间反复练习,还自费去各地企业向专家请教。从对焊接一无所知,到成长为专业带头人,他始终秉持“见到高手就去学”的信念。

他带领该所县级职教中心的学生们屡创佳绩:连续8年荣获河北省中职焊接大赛一等奖;2018年,学生彭子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三等奖,打破了河北省多年无奖的局面;2022年,学生李佳霖一举夺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一等奖;今年8月,他带领3名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斩获铜牌。

训练之外,是郑万众无微不至的温情。实训车间外设有“暖心灶台”,假期集训时他主动当起“厨师”,为学生炖肉加餐,常常自掏腰包买菜买肉。为了让学生爱上电焊专业,他将整个焊接过程设计成小组竞赛,把焊接网红“请”进课堂,和学生一起研究精湛技巧。

在火花飞溅的车间里,郑万众与学生们完成着动人的“双向奔赴”:他用焊接技术点燃他们的青春梦想,他们则用自身的成长印证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