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公软件的世界,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大戏。从StarOffice、OpenOffice开源以来,派生出了Neo Office、Go-oo、LibreOffice、Apache OpenOffice等一堆“兄弟姐妹”。
办公软件的世界,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大戏。从StarOffice、OpenOffice开源以来,派生出了Neo Office、Go-oo、LibreOffice、Apache OpenOffice等一堆“兄弟姐妹”。
可如今大部分都成了历史书上的名字,连Apache OpenOffice都渐渐沉寂。
然而,有一款软件却异军突起,甚至被人称为“能取代金山WPS和微软Office”的办公神器——OnlyOffice。
这不禁让人好奇:它真有这么强?国产办公软件难道就没个能打的吗?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
OnlyOffice的故事,得从2009年说起。
那年,一个叫Lev Bannov的家伙带着一群程序员,研究出了一个叫TeamLab的项目——听起来像个实验室,其实是个团队协作平台,带点博客、论坛这类社功能的感觉。
2012年,他们在德国CeBIT展会上亮出了基于HTML5的文档编辑器,算是正式迈进办公软件圈。
2014年,TeamLab摇身一变成了OnlyOffice,代码全开源,扔到了SourceForge和GitHub上给大家玩儿。
2016年,他们又推出了桌面版OnlyOffice Desktop Editors,直接将其定位为微软Office的“开源替代品”。
其实说到开源办公软件,OpenOffice、LibreOffice和OnlyOffice算得上三兄弟,但性格可不太一样。OpenOffice曾经风光无限,可惜版本更新迭代太慢,渐渐被用户抛弃。
LibreOffice接过大旗,功能齐全且免费,但界面有点“复古”,不太讨年轻人喜欢,放在Linux环境还算可用。
而OnlyOffice呢?主打在线协作和云端编辑,界面清爽,支持文本、表格、演示文稿,还能搞定PDF。但要说取代WPS和微软Office?别急,它虽好用,但生态和兼容性跟两位“老大哥”比,还是差了点。
OnlyOffice真正被青睐的优势在于集成性和开源,所以使用者只需要懂得开发,也可以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扩展。
日本一家叫Teppi Technology的公司,把它塞进了自家企业搜索引擎FileBlog里,文件搜索编辑一气呵成;
瑞士的Infomaniak也把它嵌进kDrive套件,用户直接在云端改文档。这种“搭积木”式的灵活性,让OnlyOffice在特定场景下大放异彩。
反观WPS和微软Office,直接给你打包好成品,付费就能用,但有些用户仍旧认为费用和广告都是个问题。这就好比自己做饭和点外卖的区别,各有各的滋味。
说到国产软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WPS,毕竟它作为国产办公软件,市场占比高。可要论创新集成性,以及解决上述的编程开发的难题,那就不得不说说与WPS有些渊源的它。
不需要你写一行代码,全程中文操作,画个表格就能开发管理系统,云表无代码平台集成性强,还没广告骚扰。
相比OnlyOffice的“半成品自由”,云表更像个“贴心管家”,相当于把复杂的源代码封装起来,给个你能看懂的全中文逻辑的平台,让你随心来“建造”。相比于传统开发动辄几月几万块,云表却能把时间和成本压到最低。长远来看,这性价比,自然不言而喻。
其研发团队就是从WPS开发团队中出来的,对于国内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办公使用场景等了然于心。eversheet的操作类似Excel,功能却比它强大,不懂编程的业务人员也能通过掌握智能填表公式、数据接口、业务公式等就能5天上手做出一套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后期想改哪随时改,随改随生效。
一次电脑端完成开发,就能一键生成手机端APP。
还有企业比如三河同飞,应用云表来对接AGV小车、数字大屏等,在自研WMS+MES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慧工厂,将数字化自主权真正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里。
好用比开源更重要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两点:一是办公软件的好坏,不只看功能多全,更看能不能无缝融入你的工作流,集成性是关键;二是开源虽自由,但对普通用户来说,能用且好用才是王道。OnlyOffice虽强,但还不足以干翻WPS和微软Office,比较人家生态在那。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用啥办公软件最好”,你可以笑眯眯地回一句:“看你是要自己搭乐高,还是直接吃现成的吧!”
PS:你有用过OnlyOffice吗?欢迎在评论区继续讨论。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能随手给个转发,将感激不尽!多谢多谢。
文 | eamon
来源:云表无代码平台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