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访举报是干部群众向组织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少数别有用心者却利用信访渠道实施不实举报,给“看不顺眼”的干部“泼脏水”。这些行为不仅扰乱正常信访工作秩序,浪费监督执纪执法资源,也让好干部蒙受不白之冤,影响极坏。
近日,市纪委监委通报7起诬告陷害和澄清正名典型案例,旗帜鲜明向诬告陷害者亮出惩戒之剑,同时为担当实干的党员干部撑起信任之伞。
信访举报是干部群众向组织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少数别有用心者却利用信访渠道实施不实举报,给“看不顺眼”的干部“泼脏水”。这些行为不仅扰乱正常信访工作秩序,浪费监督执纪执法资源,也让好干部蒙受不白之冤,影响极坏。
扶正必须祛邪,激浊方能扬清。只有让诬告者付出代价,才能营造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正向氛围。有关部门应果断亮剑,加大对诬告陷害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恶意中伤、散布谣言、传播不实消息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而澄清正名工作,是为实干者卸下包袱的“解压阀”,更是为担当者注入信心的“强心剂”。及时主动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就是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此次通报中的澄清正名案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对有关干部而言,组织的澄清犹如一场“及时雨”,消除了不实举报带来的焦虑,让他们得以卸下思想包袱、挺直腰杆重新出发。对更多党员干部来说,这样的“撑腰”传递出明确信号: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干事、干干净净做人,组织永远是最坚实的“靠山”,绝不会让实干者受委屈,更不会让清白者蒙冤。
当前,咸宁正处于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关键阶段,特别需要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更需要构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唯有持续保持对诬告陷害行为的高压态势,不断完善澄清正名机制,让诬告者付出应有代价,让实干者获得应有尊重,才能推动更多干部打消顾虑、轻装上阵,以饱满热情投身地方发展各项事业。(邓昌炉)
来源:咸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