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民心 忠诚筑牢防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7:22 1

摘要:鸭绿江防洪大坝始建于1927年,全长约20公里,由47座坝门组成,遇到汛情时能有效阻挡大水漫灌,保障丹东市区80多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民警们常年与坝门为伴,淬炼出“忠诚守护、担当奉献、坚韧不屈、刚强无畏”的16字“坝门精神”。

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民警曾在坝门旁连续作战十多个小时。警方供图

鸭绿江防洪大坝始建于1927年,全长约20公里,由47座坝门组成,遇到汛情时能有效阻挡大水漫灌,保障丹东市区80多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民警们常年与坝门为伴,淬炼出“忠诚守护、担当奉献、坚韧不屈、刚强无畏”的16字“坝门精神”。他们以脚步丈量为民初心,用忠诚筑牢江畔防线,日夜守护着一方安宁。

为“坝门精神”续脉传薪

作为边境的重要口岸,,每一处“坝门”背后,都是先烈用热血筑起的生命防线。如今,东尖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主动扛起传承之责:他们登门走访老战士,指尖拂过泛黄的战地日记,将“坝门”背后的抗战故事、家国记忆整理成册,纳入警营日常教育,让“守土有责”的初心在民警心中深深扎根;他们走进社区活动室、学校课堂,用生动的宣讲、图文并茂的展览,把“坝门”的历史讲给群众听、传给下一代,让“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的精神内核,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实。

以“坝门”之责筑牢生命防线

每年汛期都要直面鸭绿江洪水的考验。汛期未到,民警已化身“坝门检修员”,脚步遍布辖区每一段堤坝、每一座坝门。检查设备螺丝是否松动,记录水位变化的每一个数据。

江水来袭时,民警是冲锋在前的“坝门守护者”。2024年7月底,鸭绿江遭遇3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东尖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第一时间冲向抢险一线,扛沙袋、蹚浑水、封管涌。有人背起老人、抱着孩子,在齐腰深的水里往返转移被困群众;有人在坝门旁连续作战十多个小时,汗水、泥水浸透警服,却始终没有后退一步。

大水退去后,民警又拿着铁锹清理坝门附近的淤泥,挨家挨户排查房屋安全隐患,为受灾转移群众送去饮用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

凭“坝门”信念守护家国疆土

作为祖国的“东大门”,丹东的“坝门”早已成为“寸土不让”的信念象征。东尖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将这份信念融入每一次巡逻、每一次值守,默默守护着边境的安宁。

寒冬腊月,他们踩着厚厚的雪层艰难前行,却始终紧盯边境线的每一处动静;盛夏酷暑,他们顶着烈日沿江巡查,警服被汗水浸透,却没有一人放慢脚步。

每年鳗鱼回溯季,他们都会联合属地街道、社区、渔政部门开展“护鳗”行动:在鸭绿江沿岸巡逻,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收售鳗鱼苗的行为;向群众宣讲生态保护知识,引导大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这份对自然的守护,既是对边境生态的负责,更是“坝门”担当精神的延伸,让精神内涵愈发丰富。

以“坝门”标尺筑牢纪律防线

对民警自身而言,“坝门精神”是不可逾越的纪律红线。派出所始终把纪律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推行政务服务“阳光操作”:办事流程贴在墙上、挂在网上,办理结果及时公示,让群众清清楚楚办事、明明白白监督;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民警主动上门走访企业,了解经营难题,提供政策咨询,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他们还定期邀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和群众代表召开党风廉政监督恳谈会,认真倾听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为民服务的渠道畅通无阻。

通讯员 梁传伟 本报首席记者 吕洋

来源:辽沈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