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首登山绝唱让你登山观景不再词穷,别忘了收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7:23 3

摘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赋予它神奇秀丽的景色,而泰山高耸入云,山南山北因之而光线明暗不同,仿佛被分割成了早晨和黄昏,从近观的角度凸显泰山的神奇与巍峨。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以疑问开篇,描绘出泰山雄伟壮阔、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大地都无法望尽的景象,从远望的角度展现泰山的宏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赋予它神奇秀丽的景色,而泰山高耸入云,山南山北因之而光线明暗不同,仿佛被分割成了早晨和黄昏,从近观的角度凸显泰山的神奇与巍峨。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追踪着归巢的鸟儿,体现出诗人被泰山景色深深吸引,陶醉其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表达了自己定要登上泰山绝顶的决心,那时俯瞰众山,都会显得渺小,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又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人。

二、《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耸的山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庐山的形态也千变万化,形象地说明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由庐山的景色感悟到,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往往会被局部的、眼前的现象所迷惑,而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跳出局限,从更高、更远处去观察、思考,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说在这里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太阳升起,描绘了飞来峰的高耸和此地视野的开阔,给人一种高远、超凡脱俗的感觉。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自己远眺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这里的“浮云”既可以指眼前的云雾,也可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障碍或迷惑人的事物。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站在高处,拥有广阔视野和远大抱负,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念,同时也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四、《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描绘了一座空旷寂静的山林,看不见人的踪迹,却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不见人”与“人语响”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有声反衬无声,更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夕阳的余晖透过茂密的树林,又照在了幽暗处的青苔上。这一画面给人一种静谧、幽深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时光的流转和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对空山、人语、返景、青苔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山林的宁静与神秘。

五、《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以“众鸟”和“孤云”为意象,描绘了一幅众鸟高飞远去,孤云独自飘荡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对望,却怎么也看不厌,在这孤独的情境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敬亭山,赋予山以人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以及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和寄托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与自然相融的情怀。

六、《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在寒冷的天气里,荆溪的水变浅了,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山上的红叶也变得稀少。诗人通过对白石和红叶的描写,既点明了时节是深秋,又展现出一种清寒、幽静的山间景色。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间小路上原本没有下雨,但那浓郁的翠绿色仿佛要沾湿人的衣裳。这里的“空翠”形容山色的空灵、苍翠,“湿人衣”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山色的浓郁和诗人对山间景色的深切感受,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湿润的空气和清新的绿意。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中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七、《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登上鹳雀楼,遥望远方,看到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这两句诗以极其简洁、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夕阳西下和黄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想要看到更远处的风景,那就需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达了诗人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启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才能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取得更大的成就。

八、《游钟山》——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诗人整日看山却从不厌倦山,甚至想买下山林,最终在山间终老。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无比喜爱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山上的花儿虽然会凋零落尽,但山却永远存在;山水虽然会流淌,但山依然自在悠闲。诗人通过对山花、山水和山的对比描写,突出了山的永恒和宁静,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之情。整首诗以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九、《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羽毛显得更加洁白;山色青葱,映衬得山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如“碧”与“白”、“青”与“燃”,鲜明地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可是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自己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前两句的美景与后两句的愁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更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情感深度。

十、《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诗人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只知道沿着山路行走了数里,就进入了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中。这两句既写出了香积寺的位置高远、环境清幽,也表现出诗人寻访香积寺的过程,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古老的树木下没有行人的路径,深山之中不知从何处传来阵阵钟声。这里通过“古木”“无人径”描绘出寺庙周围山林的古老、寂静和人迹罕至,而“钟声”则打破了寂静,更显山林的幽静,同时也引发了诗人的好奇心和对寺庙的向往。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水在高耸的岩石间流淌,发出呜咽的声音;阳光照在青松上,让人感觉寒冷。“咽”字形象地描绘了泉水在岩石间流淌的声音,给人一种压抑、清冷的感觉;“冷”字则不仅写出了阳光照在青松上的视觉感受,更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寺庙环境的清幽和宁静。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傍晚时分,在空寂的水潭边,诗人静静地打坐修行,以制服心中的杂念。这里的“空潭”“安禅”“制毒龙”等词语,都体现了佛教的意境和修行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在这清幽的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香积寺周围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空灵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十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登上幽州台,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见后世的明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感到的孤独和无助,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的虚无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天地如此广阔,时间如此久远,而自己却如此渺小和孤独,不禁悲痛地流下了眼泪。“悠悠”二字形容天地的广阔和时间的无限,“怆然”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感慨。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二、《登泰山》——明益庄王

“泰山高入云,欲攀登;伴君到红门。”开篇直接点明泰山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引发诗人想要攀登的欲望,并伴随友人来到红门,开启登山之旅。

“仰望通天路,七千台阶,幽谷曲径。”诗人抬头仰望通往山顶的道路,那是有着七千级台阶的漫长路程,沿途还有幽静的山谷和曲折的小径。描绘出登山道路的漫长、艰难以及周围环境的清幽,让读者感受到攀登泰山的挑战与魅力。

“路有道观庙宇,一步一仙境。”在登山的过程中,道路两旁有许多道观和庙宇,每走一步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不仅体现了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增添了登山过程中的神秘和奇幻色彩,仿佛让人在攀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中天夕阳正红,乘缆车凌空;飞渡天庭。”当到达中天时,夕阳正好红彤彤地挂在天边,诗人乘坐缆车凌空而行,就像飞渡到了天庭一般。这里描写了在泰山半山腰欣赏夕阳美景的壮观画面,以及乘坐缆车时那种仿佛在空中飞翔的奇妙感觉,给人一种浪漫、梦幻的体验。

“凭栏望八极,举目看长空。”诗人凭借着栏杆眺望八方极远之地,抬起眼睛仰望广阔的天空。展现了诗人在泰山之巅视野的开阔和胸怀的宽广,表达了一种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站在高处俯瞰万物的豪迈之情。

“夜朦胧,醉卧山峰;踏晨露,登上玉皇顶。”夜晚来临,夜色朦胧,诗人醉卧在山峰上,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神秘。第二天清晨,踏着晨露,登上了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顶。通过对夜晚和清晨登山情景的描写,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体验,夜晚的醉卧山峰体现出一种惬意和放松,而清晨的登上玉皇顶则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多样感受。

“伸双臂,捧日挚云,乐在其中。”诗人伸展双臂,仿佛要捧起太阳、抓住云彩,沉浸在这美妙的体验之中,尽情享受着登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一动作的描写将诗人在山顶的喜悦和兴奋之情推向了高潮,也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在泰山之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那种极致的快乐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攀登泰山的全过程以及在山顶的所见所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能体会到诗人在登山过程中情感的起伏和对泰山的赞美与热爱。

来源:让梦想起飞427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