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然铀产业作为核能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地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天然铀产业在资源勘探开发、提取工艺、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核能产业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月18日,中国核学会论坛(第三期)——先进铀资源技术主题论坛在京召开。会议研讨了先进铀资源
天然铀产业作为核能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地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天然铀产业在资源勘探开发、提取工艺、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核能产业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月18日,中国核学会论坛(第三期)——先进铀资源技术主题论坛在京召开。会议研讨了先进铀资源技术发展方向,提出铀资源行业要进一步开放协同,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环保的智能化勘查采冶技术,为切实保障我国铀资源供应提供技术保障。
核能“黄金时代”
保障“铀”为重要
在2023年底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上,22个国家达成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声明:到2050年全球核能装机要达到目前的三倍。不管这个计划最终能否成真,但全球核能发展的风向标显然已经完全转向。
今年年初,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核能新纪元之路》中的数据更是清晰显示:全球核能发电量有望在2025年创历史新高。报告指出,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表示支持扩大核能应用。全球范围内,63台核电机组正在建设中,总装机容量超7000万千瓦,处于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过去五年,全球约15%的核电机组(60多台)决定延长运行寿期。近三年,核能领域年度投资额增长近50%,突破600亿美元。很明显,全球核能发展的提速已经由意愿转为了实际行动。
与此同时,我国核能产业发展也正如火如荼,天然铀需求量呈数倍增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根据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到2035年我国核电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综合国内相关权威机构研究结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40年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亿千瓦,预计2060年核电装机规模达到4亿千瓦。”就此,他进一步指出:“未来15年,国内天然铀需求量将超过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的一半,我国将成为铀资源需求大国。”
中核集团铀矿采冶领域首席专家、中国铀业总工程师苏学斌也表示:“在‘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背景下,未来15年,我国天然铀需求增长将达到近3倍。同时,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天然铀海外供应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因此立足国内供应是保障天然铀国家战略需求的根本。”
绿色智能双核驱动
“先进”的关键
“天然铀勘查开发利用已深刻融入经济、发展、安全等诸多方面,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福祉的有力载体。因此,我们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论坛上,中国核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王寿君的讲话开宗明义。在他看来,目前我国铀资源的开发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在伊犁、松辽、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多个超大型铀矿床,但是部分铀资源禀赋差,赋存条件复杂,高效开发面临技术难题,部分关键技术尚未攻克。”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先进铀资源技术恰逢其时。围绕“先进”二字,到会的各位嘉宾达成了共识:绿色智能双核驱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爱祥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新型矿山必然要研发绿色开采技术,建设绿色矿山;‘互联网+’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我们必然要研发智能装备、系统和平台,积累经验,建设智能矿山。因此,我们的矿山建设必然是绿色智能双核驱动。”
而具体到铀矿开发,专家学者们给出了更为细化的意见建议。叶奇蓁认为,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探力度、提升铀矿开采技术能力,需要着力于五个方面,包括铀资源探采重大技术前沿研究、砂岩型铀矿绿色智能探采技术、硬岩铀矿安全高效探采技术、放射性共伴生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以及海水提铀和非常规铀资源勘探开发。
王寿君指出:“我们需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要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的铀资源探采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打破以往‘小’、‘散’的开发局面,实现铀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从而改善我国天然铀生产条件,为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构筑强大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就推动核工业技术发展上,强调要聚焦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降本增效,推动智能化升级;要探索非常规铀资源多元化开发,推进工程化应用,提升资源多元化保障能力。
我国已建立完整先进的
铀矿采冶科技工业体系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天然铀产业在资源勘探开发、提取工艺、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先进地浸采铀技术提升了资源回收率并减少了环境影响,铀提取工艺的优化增强了分离效率并降低了能耗排放,智能矿山建设推动生产向数字化、自动化转型,全面提升了安全性与作业效率。同时,天然铀装备升级、新材料应用以及退役安全技术的发展,为产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创新突破强化了我国天然铀资源保障能力,为核能产业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表示:“中核集团始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致力于实现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
在谈及我国天然铀产业的发展现状时,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袁旭的介绍中不无骄傲:“从‘天-空-地-深’立体勘查技术引领铀资源重大突破,从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全面推广到‘国铀一号’天然铀重大示范工程在内蒙古落地,我国已全面建立覆盖‘探-采-冶’全链条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海外罗辛铀矿成功并购、高效运行,创造了中非合作的双赢奇迹。我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了国内开发、海外开发、国际贸易、战略储备‘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有效支撑了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日前,作为我国产能最大、标准最高的天然铀生产大基地建设项目,“国铀一号”的核心技术将全面应用到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中,2030年将支撑建成新一批铀矿大基地。苏学斌透露:“‘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完整先进的铀矿采冶科技工业体系,核心关键技术、高性能装备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在资源禀赋较差的条件下,铀浸出率、水冶回收率、水冶处理能力等核心指标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