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北台驻站记者中,我与赵金海是接触最多的一个。赵金海的人品就如作品一样朴实。他勤奋、好学、扎实、认真、肯干,从这部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想象融入了赵金海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献给第26个中国记者节!
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王喜民为赵金海著《记者是什么》写的序言《一位老记者讲的记者的故事》。
一位老记者讲的记者的故事
王喜民
我一口气读完了赵金海写的《记者是什么》书稿,印象太深了。全书文稿朴实、厚重、耐看,短而精巧,言之有物,意味深长,很有嚼头……
作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对一线采访的记者,可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
在河北台驻站记者中,我与赵金海是接触最多的一个。赵金海的人品就如作品一样朴实。他勤奋、好学、扎实、认真、肯干,从这部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想象融入了赵金海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赵金海的《记者是什么?》是一位老记者写记者的专著,但这本书没有教科书式的定义、概念和深奥的理论,他是通过自己长期的记者生涯,深度地感悟,用心地思考,写出的活生生的记者的工作,记者的生活,记者的苦恼,记者的欢乐,记者的情和趣,记者的爱和恨。
我和赵金海是同事,是文友。我在河北电台当编辑,他是邯郸记者站记者,我们曾多次一块采访,一块写稿,是合作默契的好同事。退下来后,我跑了一些地方,写了几本书,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赵金海退休后,放不下写作,写地方文化,写新闻时评,写身边的人和事。我们通过网络,切磋交流,是心灵相通的文友。
赵金海把记者当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1984年,赵金海从鸡泽县委宣传部报道组调到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站当记者,当时30岁,风华正茂,在记者岗位上一干30年。记者站驻在地方,远离机关,大多报道选题要靠自己到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典型,记者既要学习上边政策,也要了解当地情况,由于他深入实际多,他采写的稿件数量在驻各地记者中是比较多的,质量也比较高。记得大约是1990年的时候,邯郸地区推行棉麦一体化“1751”工程,解决了当地土地紧张,粮棉争地的矛盾,我和赵金海在邯郸地区各县跑农村,到农户,采访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总结这一经验。赵金海采访不辞辛苦,写稿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他在记者中获得全国和省的好新闻奖也名列前茅。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第一届河北省“五优记者”。在全省驻各地记者中第一个被评为高级记者职称,也是河北电台在各地设记者站以来几十年第一个获得正高职称的记者。赵金海在县里工作过,当记者干得也不错,当地领导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他有机会离开记者站到地方做个一官半职,他热爱新闻事业,喜欢记者工作,他说,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儿就行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工作在记者岗位上。
赵金海把学习和写作当终身。当记者东奔西跑,写稿“爬格”,宵衣旰食,是个苦差事,不少记者退下来,“马放南山枪入库”,
轻轻松松过退休生活。而赵金海好像记者没当够,“爬格”没“爬”够,写作“刹不住车”,仍然像在职时当记者一样,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表散文、随笔等各类文章100多万字,出了八本文集。尤其是赵金海写的新闻时评类文章,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一位退休的老同志写写回忆,写写旧事容易,而经常不断地写短平快的新闻时评,需要锲而不舍地关注时政,观察社会,认真学习,深度思考。如他写的小评论《假如公章会说话》:
涿州水灾急需救援队,救援队前往灾区需要有灾区的邀请函,开邀请函需要盖公章,应急部门的公章在一个被水围困的办公楼里,公章拿不出来,邀请函盖不了章,盖不了章,就开不了邀请函,没有邀请函,救援队不能去灾区。
一边需要救援,一边在找公章。水火无情,不能怠慢,办事程序,一步不少,形式主义在危急关头暴露无遗。单位都有“一把手”,大多是“一把手”说了算,公章不在“一把手”在,没有公章有首长,这个时候最能看出首长“一把手”的意志力和决断力。这个时候,首长“一把手”就应该签字负责。别说一纸公函,一些重要文件签字比公章更权威,更管用。
公章不会说话。假如公章会说话,不知道公章该说啥?
赵金海是个用心的人。我当过编辑、记者,也分管过记者工作。当赵金海把《记者是什么?》书稿给我,由于职业原因,一看书名,会想到这是不是一本有关记者的论著啊?翻看书中的文章,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跃然纸上。记者的形象是什么,记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空洞的论述,多是有事儿有理儿,
有人物,有故事,通过人物和故事来说理儿。如他写的随笔《一位退休“老记”的专注》:
记者,就得记;既要动笔记,也要脑子记;好脑子不如赖笔头,重要的事,重要的人名、地名,要用笔写下来。八分采访两分写,采访的功夫大于写稿的功夫。
4月8日是台儿庄大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老记者、邯郸日报社原社长李文海来参加活动。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人誓死捍卫祖国,追求民族独立,打破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神话的第一次正面大规模对决,它在中国抗战历史上留下无比壮烈与辉煌一页。台儿庄还新建了“台儿庄大战战地记者馆”。
记者走到哪里不忘“记”。看到朋友圈文海在台儿庄纪念馆现场专注的照片,使我想到多年前和这位老记者一起采访时,他就是这样地专注,这样地用心,不停地记,不停地想,不停地和采访对象探讨、交流,刨根问底,不放过一个个有用的细节。功夫在稿外。有人说,文海的报道写得具体、实在,是他身入、心入,采访太投入、太专注,内里有功夫。
一位老记者用朴素的语言和故事,深入浅出地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义利观。
作者原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高级编辑、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2023年9月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