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罗永浩和西贝的争执只是一次“网红怼餐企”的热闹?其实这场交锋,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问号:预制菜到底算不算“真菜”?而这个问题,法律已经十年没更新了。
罗永浩怼西贝,吵的是“料理包”?其实背后藏着十年没修的老问题!
你以为罗永浩和西贝的争执只是一次“网红怼餐企”的热闹?其实这场交锋,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问号:预制菜到底算不算“真菜”?而这个问题,法律已经十年没更新了。
事情怎么开始的?罗永浩在直播里吐槽西贝的菜像“料理包”,没锅气、没灵魂,贵得离谱。西贝不服,直接回应:我们不是预制菜,是中央厨房配送,符合国家标准。
听起来像是两边各说各话,但其实他们争的是“定义权”——到底什么才叫预制菜?什么才配叫现做现炒?
很多人心里有个朴素的标准:妈妈在厨房里忙活半天,香气扑鼻,那才叫做饭。而现在的餐饮行业,讲究的是效率、标准化、规模化,中央厨房+配送+复热,已经成了主流模式。
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一个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只要是餐企自己做的、自己配送的,不算预制菜。但这个通知只是行政规章,不是法律,约束力有限。
而真正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整整十年没修了!这十年里,外卖、生鲜、直播带货、预制菜全都飞速发展,但法律还停在2015年那一版。监管跟不上,标准不统一,模糊地带越来越多。
所以你看,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论,其实是整个行业的缩影。一边是消费者对“锅气”和“灵魂”的执念,一边是企业对效率和成本的追求。谁也没错,但谁也说不清。
更关键的是:如果法律不更新,这种争议只会越来越多。预制菜到底怎么定义?监管怎么落地?标准怎么统一?这些都需要法律来兜底,而不是靠一纸通知来“打补丁”。
说回罗永浩和西贝,很多人觉得“不要惹老罗”是铁律,但现在的舆论场早就变了。西贝背后是几千家门店、上万员工,还有一群愿意为它买单的家庭用户;罗永浩背后是那些吃着预制菜却又嫌贵、嫌不好吃的年轻人。
这场争论,不只是嘴仗,更是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你是要锅气,还是要效率?你愿意等一锅慢炖,还是更想快点吃上饭?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这个时代,也该有一部真正跟得上的法律。
你怎么看预制菜?是方便之选,还是灵魂缺席?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端庄优雅百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