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种到餐桌:被遗忘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2:00 1

摘要:"七月烹葵及菽"——《诗经》里这句两千多年前的记载,说的正是如今少见的冬葵。在北魏《齐民要术》里,它被列为蔬菜第一篇,称作"百菜之主";汉代的菜园子里,它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直到明代,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里惋惜:"古人种为常食,今种之者颇鲜。"

"七月烹葵及菽"——《诗经》里这句两千多年前的记载,说的正是如今少见的冬葵。在北魏《齐民要术》里,它被列为蔬菜第一篇,称作"百菜之主";汉代的菜园子里,它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直到明代,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里惋惜:"古人种为常食,今种之者颇鲜。"

今年春天,我在湖南乡下的外婆家,竟见到了这种"活化石"蔬菜。晨露未干时,70岁的外婆蹲在菜畦边,指尖轻掐冬葵的嫩梢,"这菜要趁露水摘,不然叶子容易老。"她手里的冬葵,圆叶皱巴巴像朵绿花,茎秆带着紫晕,和《齐民要术》里"紫茎、白茎二种"的描述分毫不差。

外婆种冬葵的法子,和北魏农书里写的几乎一样。她说这是太爷爷传下来的,"老规矩不能丢,丢了就吃不上这口鲜了。"

1. 晒种:把种子"叫醒"
"种子要晒足三天太阳,不然长出来的苗'疥而不肥'。"外婆指着竹匾里黑亮的冬葵籽,这是去年留的种。《齐民要术》里"燥曝葵子"的讲究,原来就是利用阳光打破种子休眠,难怪她种的冬葵出苗总比别人齐。

2. 做畦:给菜苗"搭温床"
"地要挖深,粪要腐熟。"外婆翻地时总要掺些草木灰和腐熟的鸡粪,再把土耙成1米宽的畦,"下雨不积水,浇水能浇透。"这种"深掘作畦"的方法,和古书记载的"畦长二步,广一步"如出一辙,原来古人早就懂"高畦栽培"的智慧。

3. 播种:疏密要"看天吃饭"
清明前后,外婆把种子混着细沙撒在畦里,覆土刚好盖过种子。"春播要密,秋播要稀,天热了就少种。"她解释道,冬葵怕热,30℃以上会"化苗",这和现代农技说的"生长适温15-20℃"完全吻合。

4. 浇水:晨昏浇,日中停
"早晨傍晚浇水,中午太阳大时别浇,叶子会烂。"外婆的规矩,正是《齐民要术》里"浇用晨夕,日中便止"的活实践。她从不直接浇在叶子上,而是沿着畦边浇,"根喝饱水,叶子才嫩。"

5. 采收:掐三留四,越掐越旺
当冬葵长到20厘米高,外婆会从茎基部留2节掐断,"这样能发侧枝,一茬能收四五次。"她笑着说,去年秋天种的冬葵,掐到霜降还能吃,"老叶子晒干磨粉,掺面蒸馒头,比红薯粉还香。"

外婆用冬葵做的汤,是我童年最鲜的记忆。嫩茎叶在滚水里焯一下,加几粒盐,撒把葱花,汤色清亮,入口滑溜溜带着清香。"这菜能清热,夏天喝了不中暑。"她说着,又从柜子里翻出一本泛黄的《民间药方》,里面果然记着"冬葵叶治肺热咳嗽"的方子。

如今,超市里难觅冬葵的身影,年轻人大多没听过它的名字。但在湖南、四川的一些乡下,仍有老人守着古法种植。去年,外婆的冬葵种子被县里的农业站要去做"老品种保护",她摸着种子袋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总得有人接着种。"

离开外婆家时,她塞给我一小袋冬葵籽:"城里阳台也能种,试试?"捧着这把穿越千年的种子,突然明白:我们种的哪里是菜,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智慧,是对土地的敬畏,更是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最好诠释。

或许某天,当你在阳台种出一盆冬葵,清晨摘片带露的叶子煮汤时,会突然读懂《诗经》里"烹葵及菽"的温暖——那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对土地和时光的温柔以待。

来源:农人马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