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养生之本,不在药石,而在“节欲”与“勤劳”二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22:00 1

摘要:朋友们,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明明年纪不大,身体却总感觉被掏空了。每天保温杯里泡着枸杞,收藏夹里全是养生秘笈,花大价钱买各种保健品,可该失眠的还是失眠,该焦虑的还是焦虑。咱们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条件好了,可为什么精气神反而不如从前了?

朋友们,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明明年纪不大,身体却总感觉被掏空了。每天保温杯里泡着枸杞,收藏夹里全是养生秘笈,花大价钱买各种保健品,可该失眠的还是失眠,该焦虑的还是焦虑。咱们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条件好了,可为什么精气神反而不如从前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晚清那位“半个圣人”曾国藩,早就用他一辈子的经历给咱们说明白了。他留给后代的家训里,关于养生的核心,就六个字,但比你吃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他说,养生之本,不在药石,而在“节欲”与“勤劳”。

一听这俩词,你可能觉得,嗨,这不就是老生常谈嘛。别急,咱们来看看曾国藩自己是怎么从一个“废柴”青年,靠这六个字逆袭成一代名臣的,你就知道这其中的分量了。

刚到北京当官那会儿的曾国藩,跟现在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模一样。三十来岁,正是拼事业的时候,但他状态极差。怎么个差法?生活上,他毫无节制。喜欢热闹,天天组局吃饭喝酒,高谈阔论,喝到半夜。回到家呢,也不睡,通宵看书,或者跟人下棋,生活作息一塌糊涂。脾气上,更是个“愤青”,自视甚高,看谁都不顺眼,今天跟这个吵,明天跟那个闹,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结果呢?身体很快就垮了。他自己在日记里写,经常“胸闷气短,头晕眼花”,有时候甚至“彻夜不寐”,典型的神经衰弱。这不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亚健康”吗?他自己也痛苦啊,明明一腔抱负,怎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转折点发生在他32岁那年。他痛定思痛,决定跟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怎么决裂?不是去看大夫,也不是去求神拜佛,而是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规矩,开始了长达一辈子的“修身”之旅。而这十二条的核心,正是“节欲”和“勤劳”。

先说“节欲”,这个“欲”可不单单指男女之情,它包含了人的一切欲望。

曾国藩首先要节的是“口舌之欲”。他以前话多,还喜欢抬杠,得罪了不少人。后来他给自己规定,少说废话,不议论别人的是非。心静了,气就顺了,跟人争吵耗费的那些心神,全都省下来了。

其次,是“应酬之欲”。他戒掉了那些毫无意义的酒局饭局,把时间用来独处和思考。咱们现在不也一样吗?多少人的疲惫,都来自于无效社交。你以为是在拓展人脉,其实只是在消耗生命。 真正有质量的独处,是给精神充电。

再有,是“逸乐之欲”。他规定自己早睡早起,戒掉熬夜的坏习惯。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当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睡眠,他基本就能控制自己的人生节奏了。身体是个最守时的机器,你顺着它的节奏来,它才能高效运转。

你看,曾国藩的“节欲”,其实就是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砍掉那些消耗你精力、却带不来任何价值的东西,让生命回归简单和清净。 身体的病,往往是心病的投射。心里乱七八糟的欲望少了,身体自然就轻松了。

再说“勤劳”,这更不是咱们理解的“996”或者埋头傻干。

曾国藩的“勤”,是全方位的。首先是“身勤”。他规定自己“饭后千步”,每天不管多忙,都要散步活动身体。这简单的习惯,让他一生精力充沛,即便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也很少生大病。对比一下咱们,出门两步路都要开车,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腰酸背痛颈椎病,不都是“懒”出来的吗?

然后是“脑勤”。他坚持每天读书、写日记。读书让他明理,写日记让他自省。他每天都要复盘自己一天的言行,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明天如何改进。这种思想上的勤奋,让他的心智不断成熟,避免了精神内耗。很多人的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是想不通、看不透的累。而持续的学习和反思,就是治愈心累最好的良药。

曾国藩用后半生的实践证明,当一个人把“节欲”和“勤劳”刻进骨子里,他的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暴躁、油腻、身体虚弱的青年,而变成了一个沉稳、坚定、精力旺盛的统帅。

说到底,真正的养生,不是往身体里“补”什么,而是从生活里“减”掉什么。 减掉深夜的手机,减掉油腻的外卖,减掉无用的社交,减掉过度的焦虑。同时,给生活“增”添一些东西。增加每天半小时的运动,增加几页书的阅读,增加和家人心平气和的交流。

这看似简单的“一减一增”,就是“节欲”与“勤劳”在当代的最好诠释。它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却能给你带来千金难买的健康与安宁。别再一边熬着最长的夜,一边用着最贵的眼霜了。从今天起,试着管住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身心都“勤快”起来。你会发现,最好的灵丹妙药,其实就藏在最朴素的自律里。

#钱很多能够买来健康吗?#

来源:砚边慢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