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此前发布的战争史杂图(25.04.09)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11:14 1

摘要:短接履带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这辆车可能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四师第四坦克营。这种方法通常用在负重轮受损且周围没有救援车的场合,坦克可凭借自身动力离开现场,某些情况下会比较有用。图2是美军关于M1艾布拉姆斯履带短接的教范,设定为履带和第1、第2负重轮被

短接履带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这辆车可能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四师第四坦克营。这种方法通常用在负重轮受损且周围没有救援车的场合,坦克可凭借自身动力离开现场,某些情况下会比较有用。图2是美军关于M1艾布拉姆斯履带短接的教范,设定为履带和第1、第2负重轮被地雷炸毁的情况。

因为资源匮乏,德国于1943年为虎式坦克研制新的全钢负重轮以取代常规的挂胶负重轮,1944年投入使用。新设计以内外两片钢制轮毂夹紧中间的钢制轮盘,在两片轮毂和轮盘间各嵌有一圈橡胶,提供减震功能,如第一张照片的剖面所示。与旧设计相比,新式负重轮使用的橡胶少得多,且更加坚固,承载力更好,因此可以取消最外侧的一排负重轮,这也免除了安装运输履带时拆卸负重轮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全钢负重轮的减震缓冲性能差,也加速了悬挂系统的磨损。

铁路运输中的十字军坦克,摄于1943年。照片原标题为《前往贝尼·优素福的铁路平板车上》,这些车隶属于伦敦郡自耕枪骑兵团第3/4营(神枪手团),拍摄者是军事十字勋章(MC)获得者威尔弗雷德·赫伯特·詹姆斯·塞尔少校。北非其实是有铁路的,能够利用铁路运输装备的一方,虽然没有在沙漠中履带推进那么声势浩大,但效率无疑远远超出。

英国军官查看被击毁的意大利M13/40坦克。意大利坦克在与英国坦克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劣势,当时英军装备的2磅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击穿它并无难度,而它的47毫米炮拿英国步兵坦克毫无办法,加上意大利坦克乘员训练程度较差,所以在对比交战双方坦克实力时常被拎出来单算。

当年我在成都国防乐园拍摄的T-34/85,瞧这铸造炮塔粗糙的。注意到炮塔右侧这些支架吗?记得原来网友们还讨论过,最后结论好像是高射机枪的存放支架吧。时间久了不知道记错没,你如果知道可以留言告诉我。

利比亚西迪雷泽格附近沙漠中一辆被击毁的坦克,摄于1942年。根据注释我们知道这是一辆M3格兰特中型坦克,想想这得多文青的人才会把残骸拍成这样。 查了一下,作者塞西尔·比顿,名头很多:时尚摄影师、室内设计师、舞台布景师、社交名流。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和四项托尼奖,还被封为爵士,也就是说谁见了他都得尊声Sir。另一方面,他是英国二战时期最勤奋的战地记者之一,为新闻部拍了7000张战地照片,第二张照片就是1942年时他在埃及运河区英国空军沙鲁法基地的留影。

德国空军第一驱逐机联队(ZG1),使用大黄蜂作为联队标志,这个标志通常涂刷在Bf 110驱逐机机头上,是这种飞机最具特色的涂装,远超过鲨鱼嘴涂装。说起来我当年也有个能做成这样的模型,当时啥也不懂,也没有专门的颜料和工具,最后给糟蹋了。

毁了毁了——德国国防军第一装甲师的415号豹G,过木桥的时候压断了桥摔了个屁墩,1944年夏秋摄于波兰某地。看那个正往炮管上绑绳的乘员头缠纱布,显然当时也给摔了个头破血流。他们在忙乎啥呢?有个解释,用绳子钢缆啥的捆住炮管,然后拉动炮塔旋转到90°方向,这时候就可以找辆豹式抢救车或者FAMO半履带车从后面牵引,把豹式从桥基上拖下来。如果炮管没转到90°,豹式退下来的时候炮管不就啪嚓一下在桥基上撅了吗? 不过这都不重要,可气的是居然有人用模型把这个场景还原了,这些手巧的人真是太气人了。

这些谢尔曼已经足足在海底沉睡了八十年了。1944年9月8日,运载它们的15000吨的帝国遗产号油轮在爱尔兰马林黑德以北的海上被德国潜艇U-482用两条鱼雷击沉,船上死了113人,这些坦克也随之沉没并滚落到了70米深的海底。目前这里已被设立为战争墓地,但允许潜水者寻幽探秘。

1942年伯特伦行动中,伪装成卡车的英军M3格兰特中型坦克。英军一方使用被称为“遮阳板”的系统,以轻钢骨架铺设帆布改变坦克和装甲车辆外形,以迷惑德意非洲军的情报系统。伪装成卡车的装甲部队和假坦克模型配合,遂使非洲军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受到了完全的奇袭。

来源:老枪与战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