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红色家风,大家总觉得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可你知道吗?在2019年国庆阅兵式上,已经102岁的涂通今,一位开国少将,看着自己曾孙参加阅兵训练时的眼神,满满是骄傲和深情。
说到红色家风,大家总觉得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可你知道吗?在2019年国庆阅兵式上,已经102岁的涂通今,一位开国少将,看着自己曾孙参加阅兵训练时的眼神,满满是骄傲和深情。
这样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想问:为什么有些家族能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而有些却早早断了线?
据统计,全军现役的少将中,只有0.18%是三代以上军人世家。这意味着,涂通今这样的家族,简直少得像熊猫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开国将军家族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红色基因跨越世纪传承的。
说起涂通今的故事,就得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说起。他1929年参加了儿童团,年纪小小却已经学会了传递情报。1932年,他正式加入红军卫生队,成为一名军医。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少见的职业选择。
要知道,当时的医疗条件简直可以用“原始”来形容,长征期间医疗队的生存率只有30%左右,能活下来的人本身就是奇迹。
涂通今和妻子王黎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唏嘘。王黎是延安医科大学首届学员,和涂通今在战地医院相识。两人是在1941年结婚,用现在的话说,这婚礼简直“简陋到家”。根据陕甘宁边区婚姻登记条例,他们的婚姻登记只是一张纸,见证人是几个战友,礼物是一把自制的手术刀。
这样的爱情,完全是战争年代的“生存法则”——既要面对随时可能牺牲的风险,又要在战地里寻找一丝温暖。
而他们的双重身份也很特别。作为军医,他们既要救治伤员,还要带着孩子行军。1946年的行军日记里,就写到王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在战地手术室忙碌。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革命伙伴,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战火中的涂通今和王黎,没时间去想什么家风问题,可等到和平年代,家风的种子逐渐发芽了。涂通今在家书里对后代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做人要正直、要勤奋、要爱国;不要懒惰、不要贪婪、不要忘本。看似简单的话,却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1964年涂通今晋升少将时,家里还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据说,孩子们都被要求思考:将军这个头衔背后意味着什么?这种教育方式,简直比任何课本都管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涂通今家族迎来了新的挑战。儿媳王晓钟是神经外科专家,1997年授衔时,她已经是第三代军医了。可那时候,留学潮来了,很多军人子女都对部队失去了兴趣。涂家却坚持让后代在专业领域追求突破,比如神经外科的技术迭代,涂家三代都参与了研究。
从传统的急救到现代的脑部微创手术,他们家族的医学成就,几乎可以写进教科书。
不过,涂家也面临转型的压力。信息化战争的到来,让军医的培养体系发生了剧变。涂家后代不得不学习更多的数字化技能,比如远程医疗技术。涂通今曾感慨:“时代变了,但红色精神不能变。
进入新世纪后,涂通今家族的故事又有了新的篇章。2023年,涂通今的医疗箱被军事博物馆用VR技术重现,成为全军“将门精神”微课大赛的热门内容。这些数字化的尝试,让红色基因有了新的传播方式。
2025年,涂家第四代成员考入军医大学,成为“复合型军医”的一员。这个新概念,强调军医不仅要懂医学,还得懂战场指挥和信息化作战。这种培养标准,既是对涂家传统的延续,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涂家的家风,还走出了军营,走进了社会。比如,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评选中,涂家入围的理由是“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社会”。而在青少年国防教育中,涂家故事也成了经典案例,帮助更多孩子理解家风和国防的关系。
时间走到今天,涂通今家族的故事依然在延续。根据最新数据,全军现存开国将帅直系后裔服役比例高达73%。这说明,红色基因虽然稀有,但依然在发挥作用。
那么,回头来看这个家族的传承秘密,我们不禁要问:在5G战场上,我们需要怎样的军医世家?涂通今的答案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传承不是靠血统,而是靠精神;家风不是靠口号,而是靠行动。从烽火岁月到信息化时代,这个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红色家风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力量。
涂通今曾说过一句话:“医者仁心,军者担当。”这句话,或许就是他们家族的精神密码。
信息来源:
1. 中央文献出版社《开国将帅谱》(2025修订版)
2. 国防大学《军史研究》2025年第3期
3. 国家卫健委《百年军医档案》数据库
4. 央视《国家记忆》2025年系列专题
5. 中国军事科学网权威人物专栏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