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几乎是身体的“年度计划表”。秋天一到,人体就像一只开始收网的渔船,阳气不再外放,开始“打包回仓”。
秋风才起,阳气就开始往回缩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几乎是身体的“年度计划表”。秋天一到,人体就像一只开始收网的渔船,阳气不再外放,开始“打包回仓”。
这时候,谁要是还不懂得收敛作息,保住阳气,就等着一整个冬天“冷得彻骨、累得发慌”。
秋天,其实是最容易“透支”阳气的时节。
阳气一伤,免疫力、情绪、精神、消化统统受影响。从秋乏、秋燥到秋咳,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关键是:很多人耗阳气的方式,自己根本没意识到。
最该小心的,不是冷风,而是这5件事。
别再硬扛早起了。秋天的“勤奋”可能是慢性自杀。
很多人误以为早睡早起是健康万能公式,但秋天不一样。早晨空气湿冷,天未亮而强行起床,等于让阳气被寒气“偷袭”。尤其是那些习惯清晨5点晨跑的“健身达人”,其实是在用命换毅力。
阳气,最怕的就是“提前唤醒”。秋天的阳气本来就开始收敛,太早起床,等于打乱它的节奏。长久下去,人会变得“早起不清醒、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好”。疲劳、心慌、情绪暴躁,这些“未老先衰”的信号,全都和阳气虚脱有关。
想要顺应节气,秋天起床必须“比太阳晚一点”。让阳气自己苏醒,而不是被闹钟强行拽起来。比起早起,秋天更应该晚一点起,暖一点穿,慢一点动。
别再敞开吃凉拌了。凉菜,是秋天最阴冷的“陷阱”。
秋天一到,很多人还停留在夏天的饮食节奏,冰镇西瓜、冷泡茶、凉拌黄瓜一上桌,胃就开始打哆嗦。殊不知,秋凉最先伤的不是皮肤,而是肠胃。胃寒、腹胀、便秘,都是“凉食上瘾”留下的烂摊子。
尤其是那些自诩“体质好”的年轻人,觉得吃点冷的不碍事,实则是在给未来埋雷。阳气本来就是“升腾、主动”的,冷食一进肚,等于阳气被直接“熄火”。长期下来,不仅消化变差,还会带来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免疫力一泻千里。
秋天的饭桌上,必须要“热气腾腾”。一碗南瓜粥、一碗羊肉汤,比十个保健品更能护住阳气。凉拌菜?还是留给明年夏天吧。
别再熬夜追剧了。秋夜虽美,阳气难眠。
很多人发现,一到秋天晚上就特别“精神”,忍不住多看几集电视剧、多刷几条视频。其实这是阳气“收而未藏”的假象。看似精神,其实是“回光返照”。
秋天的夜晚是阳气最脆弱的时间段,天黑得早,人体的生物钟也随之调整。如果还在12点之后还不睡,阳气就会被严重压榨。睡眠障碍、皮肤变差、情绪低落,都是阳气被夜晚榨干的“后遗症”。
睡眠,不是简单的休息,而是阳气“回炉重练”的关键时段。秋天一定要把睡觉时间往前提,最好在10点前进入深度睡眠。这样,阳气才能在体内“闭门修炼”,第二天才有力气对抗秋风的偷袭。
别再贪凉通风了。秋风里的“温度陷阱”,最容易伤人。
秋天的风,凉而不寒,但这股“温差感”,最容易让阳气被偷走。尤其是那些喜欢“开窗通风”的办公室、睡觉时只盖肚子的习惯,全都在给阳气“送行”。
阳气怕风,特别怕那种忽冷忽热的“穿堂风”。一阵凉风吹过,肩颈酸痛、腰腿酸软、关节不灵活就都来了。很多人以为是劳累,其实是“阳气被风带走了”。
想要避免秋风伤阳,关键是保住三个地方:脖子、腹部、脚底。围巾、护腰、厚袜子,秋天绝不是多余,而是必要。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不让风从“缝里钻进来”。
别再忽略情绪了。秋天的“心情低气压”,正在暗耗阳气。
秋高气爽,但很多人却在这个季节里变得“多愁善感”。秋天的情绪波动,不是偶然,而是节气使然。随着阳气内收,人的精神也容易“向内转”,变得敏感、焦虑、甚至抑郁。
这时候,如果还一味压抑情绪,不去疏导,就等于是让阳气“闷死”在身体里。情绪低落、莫名烦躁、易怒、疲乏,全都和阳气郁结有关。
情绪上的“阳气泄漏”,比寒风还可怕。想要在秋天保持精神状态,必须学会“情绪排毒”。可以是写日记、散步、练字、泡脚,也可以是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心情有出口,阳气才有归处。
秋天,是身体的“节能模式”。
这个时候,不能再像夏天那样疯跑、猛吃、晚睡、吹风,得学会“收”。就像收拾行李回家的人,阳气也需要一个安静、温暖、不被打扰的空间。
身体是懂节气的,但很多人不懂身体。总以为年轻就是资本,熬夜、吃冷、情绪内耗统统不当回事,直到阳气被耗光,才意识到:原来不是老得快,是阳气跑得太急。
阳气,是身体的“发动机”。
一旦耗损,百病丛生。秋天,正是保住这台发动机的关键时刻。慢一点,暖一点,稳一点,秋天才不会变成健康的“滑铁卢”。
别让秋天,成为阳气的终点站。
参考文献:
[1]王彦芳.温阳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07):89-91.
[2]刘晓红.阳虚体质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04):27-30.
[3]李文秀,陈晓君.四季养生中阳气调养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12):80-82.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