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件事的主角,是河南商丘一位卖鞋的商家薛先生。他本来想靠短视频平台冲一波销量,就找了一位有一千两百多万粉丝的网红,叫“内蒙老狗(128)”。
最近,一条关于“千万粉丝网红一场直播只卖了58单”的消息突然上了热搜。
这件事的主角,是河南商丘一位卖鞋的商家薛先生。他本来想靠短视频平台冲一波销量,就找了一位有一千两百多万粉丝的网红,叫“内蒙老狗(128)”。
结果,5万块的坑位费打了水漂,提前备好的一百多万的货,到现在还整整齐齐堆在仓库里,全砸手里了。
看起来好像又是一起“直播翻车”,但其实背后的问题没那么简单,从明星带货频频失灵,到不少中小商家被拖到资金断裂,类似剧情这几年反复上演。
曾经被吹上天的“流量神话”,正在一个个破灭。
据了解,薛先生自己开了一家鞋厂,一直想开拓线上市场。
后来通过渠道,联系上了“内蒙老狗”的商务团队。对方说得特别肯定:只要你们把原价79.9元的鞋降个10块,卖69.9,我们一场直播能帮你卖两万双。
薛先生信了,于是他赶紧备货两万双,前后投入一百多万,另外还掏了5万块坑位费。
等到真正直播那天,结果让人傻眼:整场下来,只卖了58单,总金额不到五千块。薛先生之后几次联系对方想协商退坑位费,却被各种推诿拖延。最后没办法,他只好去找媒体曝光求助。
本来指望靠直播清库存、拉销量,没想到一夜之间陷入“钱货两空”的困局。而薛先生的遭遇,只不过是这个行业乱象里的冰山一角。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有一千多万粉丝,怎么可能只卖58双??”
但现实是:粉丝数≠购买力。
很多短视频平台的粉丝,可能只是随手关注、非活跃用户,甚至根本不是真实消费者。
更何况,“内蒙老狗”这个账号平时发的基本是搞笑段子,大家是来乐一乐的,并不是来买东西的。
类似情况一抓一大把。早在2024年,山东烟台就有一位周先生,四个月投了800万和快手的几个大主播合作。
后台显示总销售额3700万,但实际成交连900万都不到,退货率接近80%。最后公司资金链断裂,直接倒闭。
就连明星带货也不好使了,2023年,有企业花3.3万请演员杜旭东带货,只卖了64.9元。
掏10万请黄圣依,最后就卖了5个杯子。
找杨坤带货,销售额勉强过万,这些案例都说明:消费者现在真的不吃“明星光环”这一套了。
早几年的直播电商,靠的是“网红+低价+煽动性话术”组合拳,动不动就“最后一百单!”“错过今天再等一年!”,搞得人特别容易冲动下单。
但现在,大家越来越冷静了。
根据中消协发布的报告,近80%的人在下单前会主动去看第三方测评。还有调研显示,超过七成消费者最看重的是商品本身质量,而不是主播有多红。
在购物前搜寻“第三方测评”的消费者习惯统计图
也就是说,用户不再是那个容易被气氛带动、听两句“OMG”就冲的人了。
流量不再是万能解药。光靠热闹、演技和口头承诺,已经很难真正撬动订单。
面对这种变化,不少商家也开始转型:与其砸重金请大主播,不如老老实实做“店播”。
所谓“店播”,就是品牌自己培养主播团队,在自己的官方账号或者店铺里长期做直播。
它不依赖某一场的爆发,而是靠持续的内容、真诚的讲解、稳定的货品和服务,慢慢把观众变成老客,把老客变成粉丝。
根据官方发布的行业白皮书,店播模式的成交额已经占整个直播电商的一半以上。
比如说 Levi’s,今年上半年和天猫合作了一场自播大秀,单日卖了520万,其中96%都是新客户;
这些例子都在说同一件事:直播的关键,不再是“叫卖”,而是“沟通”——帮用户真正了解产品到底好在哪里。
从薛先生的惨痛教训,到越来越多品牌的成功转型,我们能清晰感受到:直播电商正在进入“成人期”。
以前那种“赌一波流量,赚一票快钱”的模式越来越行不通了。
来源:龙医生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