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在吃瓜,站队,讨论谁对谁错。但我要告诉你,这根本不是两个男人的事,也不是一家叫“西贝”的餐厅的事。这是一场关于你我餐桌的,早就输定了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名字,就叫“预制菜”。
说实话!小伊真不想再继续聊这个话题了,因为这场战争,结局早已注定!我们必输!
这几天,两个中年男人之间的撕逼,几乎霸占了所有热搜。
一个叫罗永浩,一个叫贾国龙。一个干带货的,一个开饭馆的。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结果一顿饭的功夫,就上演了一场被几亿人围观的“战争”。
很多人都在吃瓜,站队,讨论谁对谁错。但我要告诉你,这根本不是两个男人的事,也不是一家叫“西贝”的餐厅的事。这是一场关于你我餐桌的,早就输定了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名字,就叫“预制菜”。
一记本该挥空的拳头
事情是怎么开始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9月10号,罗永浩,这个被戏称为“行业冥灯”但靠一张嘴永远能掀起风浪的男人,刚下飞机,和同事去西贝吃了一顿饭。吃完,他发了条微博,就63个字:“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就这么几句话。说实话,按照老罗日常的攻击力,这甚至都不叫重拳,顶多算爱抚。他吐槽的核心就两点:一,感觉是预制菜;二,贵。
这有什么新鲜的吗?一点都没有。随便打开哪个点评软件,吐槽西贝“贵”的帖子能从北京排到乌鲁木齐。说他家像预制菜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本该是互联网信息洪流里的一朵小浪花,最多让西贝的公关部门头疼半天,写个不痛不痒的回应,然后就被下一个热搜淹没。
老罗的重点,其实也不是西贝,是冲着整个预制菜行业去的,西贝只是他顺手抄起的一个靶子,他最后的落脚点,是“消费者知情权”,这是一个绝对的政治正确,谁也反驳不了。
所以,你看,这事儿本来闹不大,西贝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不理他。你是一个开饭馆的,顾客吃完不满意,抱怨两句,天经地义。更何况对手是罗永浩,一个在对线界修炼到元婴期的男人,从西门子冰箱到王自如,跟他正面刚过的,有几个讨到好了?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让公关发个声明,感谢罗老师监督,我们一定努力改进,欢迎罗老师再来品尝,这事就过去了。
但是,离奇的事情发生了,西贝的老板贾国龙,像被下蛊了一样,直接原地炸毛了。
“灾难级公关”是如何炼成的
我敢说,贾国龙在之后24小时内的一系列操作,将被写进所有商学院的公关失败案例教科书里。
首先,他不是解释,不是道歉,而是愤怒。他连夜从新疆度假地飞回北京,召集了一帮媒体,在罗永浩吃饭的那个包间里,情绪激动地宣布:“我们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这话说得太满了。人民网之前的报告还点名说西贝预制菜占比80%以上,你现在说100%没有?到底谁在说谎?就算你说的是“国家标准”下的预制菜,可老百姓懂你的“国家标准”吗?
紧接着,贾国龙使出了第一昏招:威胁起诉。他对着镜头,连用了三个“一定”,斩钉截铁地说:“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这一下就把所有人都惹毛了。一个消费者,就因为吐槽了一句饭菜不好吃,就要被百亿餐饮巨头起诉?那我们以后在大众点评上给个差评,是不是也要担心收到律师函?在朋友圈吐槽楼下的包子铺,会不会被跨省追捕?
你看,贾国龙瞬间就把自己从一个被“诽谤”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仗势欺人的“店霸”。他面对的敌人,不再是罗永浩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害怕“因言获罪”的普通消费者。90%的人为什么站到罗永浩那边?不是因为多喜欢老罗,纯粹是被西贝这波操作给逼过去的。
如果说起诉还只是言语威胁,那第二昏招就更离谱了:公布顾客菜单。贾国龙当着媒体的面,晒出了罗永浩一行的消费小票,详细到点了几个菜,花了多少钱,甚至连“结账时累积了会员积分”这种细节都说了出来。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赤裸裸地侵犯消费者隐私。罗永浩是公众人物没错,但他走进你西贝大门的那一刻,他的身份就是“顾客”。你餐厅有什么权力把顾客的消费信息公之于众?这传递出的信号就是:谁敢说我们不好,我们就把谁扒个底朝天,这种做法,比“店大欺客”还恶劣。
这还没完,西北又开始了第三昏招,推出“罗永浩菜单”。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真的以为是恶搞。你见过哪个饭店,被顾客骂了难吃,反手就把那桌菜用顾客的名字命名,然后继续卖钱的?这是什么脑回路?羞辱?碰瓷?还是反向营销?不管是什么,都显得格局极小,吃相难看。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罗永浩甚至一招未出,西贝就已经人仰马翻。老罗高兴坏了,他恐怕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他立刻开启对线模式,转发送iPhone,悬赏10万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顺势开了场直播。
西贝呢?还在错的路上狂奔。他们召开了“西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的动员大会,要把一场消费纠纷,升级成企业级的战争。跟谁战?跟你的顾客战?
然后,他们搞了最大的一出“自杀式”公关:邀请媒体参观后厨。本想自证清白,结果成了大型翻车现场。记者们进去一看,好家伙,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冻了9个月的肉夹馍……一个网友的神评论火了:“千挑万选,终于让一岁的孩子吃上了两岁的西兰花。”
西贝的厨师还在镜头前表演电磁炉颠锅,一锅毫无热气的菜,硬要装出“锅气”的样子。这一幕,把所有人都看笑了,也看明白了。
到最后,贾国龙在行业群里发了一段道歉,看似服软,说什么“我应对方式有错,改”,“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结果被人扒出还有后半段,骂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
这下彻底完了。本来想休战的老罗直接被点燃,宣布“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
回看整个过程,西贝的失败,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失败,而是认知上的失败。贾国龙,以及他代表的那一批创一代企业家,可能真的不明白,他们真正的对手到底是谁。
你的敌人,从来就不是罗永浩
贾国龙想不通,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够敞亮了,敢开放后厨,大家还是不买账?为什么他觉得西贝的菜用料好,不算贵,大家却都在骂?
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搞错了一件事:他以为他的对手是罗永浩,实际上,他的对手是这个时代所有消费者的情绪。
大家愤怒的,真的是预制菜吗?
是,但又不完全是。
肯德基、麦当劳是不是预制菜?萨莉亚是不是被称为“预制菜之王”?为什么没人去冲它们?因为它们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就是快餐,我就是便宜。你花20块钱吃个汉堡,你对它的预期就是标准化的、快速的、工业化的产品。
老乡鸡用不用预制菜?用。但它为什么没被骂,反而被罗永浩在直播里当成正面典型表扬?因为它坦诚。它在每个门店都贴了公示牌,清清楚楚地告诉你,哪个菜是现做的,哪个是半预制的,哪个是复热的。它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了消费者。十几块钱一份荤菜,几块钱一份素菜,就像网友说的:“老乡鸡都没嫌我们穷,我们还能嫌他不现做吗?”
所以,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欺骗”。
大家反感的是,你西贝打着“名厨现做”、“新鲜健康”的旗号,人均消费直逼百元,结果端上来的东西,却是一堆在中央厨房早就做好的半成品,甚至是用保质期两年的食材做的。你用工业化的成本,收着手作菜的价格,还想让我感恩戴德?
这就好比你去咖啡馆,老板跟你吹这咖啡豆是手冲的,风味多独特,一杯卖你88。结果你一扭头,发现他给你冲的是8毛8一包的速溶咖啡。你是什么心情?你会觉得他把你当成了大傻子。
西贝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信任危机。它自己亲手撕破了“高品质”这层窗户纸,露出了里面工业化流水线的底子。
而这一切愤怒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关于“预制菜”定义本身的巨大鸿沟。
贾国龙敢拍着胸脯说“100%没有预制菜”,他的底气来自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一个《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当然这个通知里并没有明确提及,但发布了这份通知后,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明确说: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你看,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在商家和监管机构的“行话”里,西贝那套流程,叫“中央厨房预加工”,不算“预制菜”。
但在老百姓朴素的认知里,管你叫什么名字,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从生鲜食材开始,叮叮当当现炒出来的,只要你是从一个冷冻袋子里倒出来加热一下的,那就是预制菜!
老百姓要的是什么?是“锅气”。是小时候蹲在厨房门口,闻到的那股葱姜蒜下锅爆香的味道;是农村吃席时,高炉铁锅呼呼作响,煎炒烹炸的烟火气。这种感觉,电磁炉和料理包给不了。
所以,贾国龙拿着一份行业标准,去教育一帮只认“锅气”的消费者,这本身就是鸡同鸭讲。你越是抠字眼,越是强调“我没违反规定”,消费者就越觉得你傲慢、虚伪,在狡辩。
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信任问题。西贝却偏偏要把它往法律和事实上引,注定一败涂地。
预制菜的洪流,没人挡得住
好了,我们跳出西贝和老罗的口水仗,来看一个更宏大的,也更残酷的现实:预制菜的洪流,真的没人挡得住。
你以为这只是西贝一家的事吗?错了。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开在商场和外卖平台上的餐厅,十家有九家,九成的菜品,都离不开预制菜和中央厨房。
为什么?因为餐饮行业有一个几乎无解的“不可能三角”:现炒、价低、干净卫生。
你想想,在今天这个租金高、人力成本高的大环境里,一家餐厅,如果坚持所有菜都从洗菜切菜开始现做,那后厨得要多少人?出餐速度得多慢?翻台率得多低?成本得有多高?这样的餐厅,要么价格贵到普通人吃不起,要么为了压低成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比如食材新鲜度、后厨卫生上打折扣。
所以,工业化、标准化成了连锁餐饮唯一的出路。中央厨房,就是这个出路的枢纽。它统一采购,可以压低原料成本;它集中加工,可以保证口味统一;它简化了门店后厨的操作,一个厨师顶过去三个,甚至不需要厨师,只需要一个会用微波炉和电磁炉的操作工。
效率提升了,成本降低了,规模才能做大。这是商业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那个街头巷尾,夫妻老婆店里,老板兼大厨颠着炒勺,火光冲天的时代,正在被一个由冷链车、中央厨房和料理包构成的工业化餐饮帝国所取代。
你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便利,但又怀念着田园时代手工作业的淳朴。这是人性,但很难实现。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上世纪60年代,净菜和预制菜在美国商业化,催生了像西斯科(Sysco)这样的巨无霸食材供应链公司。今天,它在美国餐饮供应市场的占有率高达16%。在美国超市里,冷冻预制菜食品摆满了大部分货架,价廉量大;而新鲜的蔬菜肉类,则摆在高端货架上,用昂贵的价签筛选着消费阶层。
结果是什么?到了80年代末,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遭受高血压折磨,儿童糖尿病患者持续增高,肥胖率世界第一。“越穷越胖,越胖越穷”的恶性循环,在美国的穷人区真实上演。
这会不会是我们的未来?
你看,现在那些追逐预制菜风口的人,总喜欢拿“美国市场已经很成熟”来说事,展望中国万亿市场的美好未来。可他们没告诉你,这美好未来的代价是什么。
为了长久的保质期和稳定的口感,预制菜往往是重油、重盐、重糖的,再加上各种合规的添加剂。一道菜的钠含量,可能就超过了你一天的建议摄入量。
你以为你在吃的是方便,实际上,你可能在透支你的健康。
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战?
罗永浩和西贝的这场仗,打到最后,罗永浩宣布休战,说要忙正事了,西贝发了一封别别扭扭的道歉信。看似“圆满”落幕,但真的解决问题了吗?
并没有。
罗永浩赢了吗?从舆论和流量上看,他赢麻了。他又一次扮演了那个挑战权威、为民请命的“判官”角色。
西贝输了吗?输惨了。品牌形象受损,营业额下降,还暴露了内部管理的种种问题。
但我们这些围观的消费者,真的赢了吗?
我认为,这场争论最大的价值,不是打倒一个西贝,而是把“预制菜”这个藏在后厨的秘密,彻底摊到了阳光下。它逼着我们所有人去思考一个问题:在预制菜不可逆转的时代,我们到底还能争取什么?
争取彻底消灭预制菜?不可能。就像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放弃汽车,回去骑马一样。
那我们能争取什么?
就是罗永浩最初提出的,也是所有消费者最核心的诉求:知情权和选择权。
你可以卖预制菜,没问题,但你必须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你可以在菜单上标注出来,哪个是现炒,哪个是预制,让消费者自己选。我愿意为“锅气”和新鲜多付钱,我就点现炒的;我今天赶时间,图个便宜方便,我就点预制的。
你不能用预制菜冒充现炒菜,卖着现炒的价格,把消费者当傻子。
这,才是这场风波里,唯一的“对”。与其站队,不如站“对”。
所以,你看,最大的赢家,可能不是罗永浩,也不是西贝,而是那些悄悄打出“拒绝预制菜”、“小锅现炒”招牌的街边小店,是那个因为透明化而备受赞誉的老乡鸡,甚至是那个能让你找到这些“烟火小店”的高德扫街榜。
这场泼天的流量,最终流向了那些真正尊重消费者、回归餐饮本质的地方。
至于西贝,乃至整个餐饮行业,如果能从这次“灾难”中真正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和消费者的关系,放下教育者的傲慢,学会真诚沟通,那这次的学费,也算没有白交。
预制菜的洪流已至,我们都是浪中的一叶小舟。我们挡不住潮水的方向,但至少,我们有权知道,这水,到底有多深,水里,又到底有些什么。
这,就是我们在这场喧嚣中,唯一能为自己争取的,一点点清醒。
来源:伊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