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切实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筑牢安全保障防线,2025 年 9 月 12 日上午,我馆安排东莞市红仁生命安全教育服务中心郭肖嫚、王雪敏老师在馆本部三楼大会议室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应急救护培训讲座,参与工作人员
为切实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筑牢安全保障防线,2025 年 9 月 12 日上午,我馆安排东莞市红仁生命安全教育服务中心郭肖嫚、王雪敏老师在馆本部三楼大会议室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应急救护培训讲座,参与工作人员近100人。
训由我馆统一部署,面向我馆全体干部职工(值班人员除外)开展。为确保培训参与度与效果,我馆提前通过正式通知明确多项组织要求:
(一)人员组织层面:各管理片区、各部门需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人员的动员与组织工作,除“休假出差”、“值班执勤” 等特殊情况外,原则上全体职工不得请假,务必参与。
(二)前期筹备层面:各部门(片区)需在提前一天报名,将最终确定的参加人员名单报送至办公室处。此举便于我馆提前统筹场地布置、急救教具准备、资料印刷等工作,为培训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01第一部分|心肺复苏(CPR)
讲师结合真实急救案例,详细拆解心肺复苏的“黄金流程”:
第一步,判断意识与环境安全:
通过轻拍、呼喊患者,同时观察周边环境是否存在二次危险。
第二步,启动急救响应:
若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立即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尽快取来 AED。
第三步,胸外按压:
强调按压部位(胸骨中下段)、深度(至少 5 厘米,不超过 6 厘米)、频率(每分钟 100 - 120 次),并现场演示 “快速定位按压点”“手臂垂直、核心发力” 的动作要领,纠正常见的按压姿势误区。
第四步,人工呼吸:
讲解 “仰头抬颏法” 开放气道的要点,以及人工呼吸时 “捏鼻、包嘴、缓慢吹气” 的技巧,让职工直观掌握 “30 次按压 + 2 次呼吸” 的心肺复苏循环节奏。
02第二部分|AED 实用技术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心搏骤停急救中的 “关键利器”。培训中,讲师重点演示:
一是设备识别与取用:指导职工如何在公共场所快速定位 AED 设备(通常贴有明显标识)。
二是操作流程:从 “开机”“粘贴电极片(按照图示贴于患者胸部)”,到 “根据 AED 语音提示进行电击或继续心肺复苏”,全程模拟真实场景,强调 “AED 尽早使用,可大幅提升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03第三部分|创伤救护概述 + 创伤止血
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创伤场景(如意外割伤、摔伤、锐器伤等),讲师先讲解创伤救护“先救命、后治伤,先止血、后包扎” 的基本原则;随后,通过道具演示多种实用止血方法:
一是指压止血法:针对动脉出血,压迫近心端动脉搏动点(如手部出血压迫桡动脉、足部出血压迫胫前动脉等)。
二是加压包扎止血法: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适度加压包扎,演示时强调 “力度以能止血又不阻断远端血液循环为宜”。
三是止血带止血法:针对四肢大血管出血,讲解止血带的正确绑扎部位(上肢选上臂上 1/3,下肢选大腿中上部)、松紧度(以出血停止、远端脉搏消失为度),并特别提醒 “止血带需标注绑扎时间,每 40 - 50 分钟放松一次,避免组织缺血坏死”。
04第四部分|实操练习
一是现场判断与急救启动: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喊 “你还好吗”,观察 5-10 秒判断有无意识与自主呼吸。若无意识无呼吸,立即让身边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取来 AED,自身跪于患者右侧,解开其衣领与腰带,暴露胸部。
二是胸外按压操作:双手掌心向下交叠,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上半身前倾,双臂垂直于胸壁,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深度 5-6cm,频率保持 100-120 次 / 分,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放松时掌根不离开胸壁。
三是人工呼吸配合:若条件允许,清除患者口腔异物,捏住鼻子,自己先正常吸气,再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嘴唇,缓慢吹气,确保胸廓有起伏,吹气时间 1 秒以上,吹气量 500-600ml,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循环操作。
四是AED 使用流程:拿到 AED 后立即开机,按语音提示操作,解开患者衣物,将电极片分别贴于右锁骨下、左乳头外侧,连接电极片线,让所有人远离患者,AED 自动分析心律,若提示除颤,再次确认无人接触后按除颤键,除颤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自主呼吸。
(一)对职工而言: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职工们从 “急救知识盲区” 逐步转变为 “能初步开展急救的参与者”,在面对心脏骤停、创伤出血等突发状况时,能更从容、科学地实施初步救护,为 “挽救生命的黄金 4 - 6 分钟” 争取时间。
(二)对博物馆而言:既强化了场馆自身的安全保障能力(为游客参观、文物保护、场馆运开放营造更安全的环境),也通过职工技能提升,为“应急救护知识向社会普及” 储备了种子力量。
(三)对社会而言:掌握急救技能的职工,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 “急救知识传播者”,助力提升全社会的应急救护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未来,我馆将持续开展此类实用技能培训,以“提升职工素养” 为抓手,为文化场馆的安全开放、为急救知识的社会普及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来源:鸦片战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