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蝉鸣渐歇,桂香浮动,又到一年开学季。校园里,背着新书包的孩童、拖着行李箱的大学生,让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重新焕发生机。社交平台上,“开学第一天”“新学期新目标”等话题刷屏,家长晒出孩子入学的照片,学子分享校园生活的期待,处处洋溢着新鲜与活力。但开学季不应只停留
蝉鸣渐歇,桂香浮动,又到一年开学季。校园里,背着新书包的孩童、拖着行李箱的大学生,让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重新焕发生机。社交平台上,“开学第一天”“新学期新目标”等话题刷屏,家长晒出孩子入学的照片,学子分享校园生活的期待,处处洋溢着新鲜与活力。但开学季不应只停留在热闹的“仪式感”层面,更应成为学生锚定成长方向、学校开启教育新篇、社会凝聚育人共识的重要节点。
对学生而言,开学季是“重启”与“重塑”的契机。告别假期的松弛状态,重新适应规律的作息与学习节奏,需要的不只是“收心”的决心,更是对自我成长的清晰规划。小学生或许会在日记本上写下“要认真听讲、多交好朋友”的简单愿望,初中生可能开始思考如何平衡兴趣与学业,高中生则需为升学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大学生更要在专业探索中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这些看似微小的目标,实则是成长路上的“灯塔”。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准高三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就将自己的错题本按学科分类整理,标注出薄弱知识点,这种主动规划的意识,远比“新学期加油”的口号更有力量。开学季的意义,正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新起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成长”。
对学校来说,开学季是“温度”与“深度”的融合。开学典礼上的校长致辞、班主任的暖心叮嘱、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这些充满温度的环节,能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感受到校园的归属感。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需借开学季的契机,传递教育的深度价值。比如,有的小学通过“认识校园植物”的实践课,让孩子在观察中培养科学兴趣;有的中学开设“生涯规划第一课”,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有的大学以“科研精神传承”为主题,邀请院士、教授分享科研故事,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在开学之初就为学生埋下“求真、向善、尚美”的种子,让校园不仅成为学习的场所,更成为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的沃土。
对社会而言,开学季是“关注”与“守护”的集结。每到开学,交通部门会在学校周边增设护学岗,保障学生出行安全;书店、文具店推出优惠活动,为学生提供便利;社区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这些举措体现了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但这种关注不应只停留在开学初期。比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孩子面临“开学即缺课”的困境,需要社会力量持续关注教育公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构建长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开学季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更呼唤着各方共同行动,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有人说,开学季就像一本新书的序言,充满了无限可能。但序言再精彩,也需要后续的篇章用行动去书写。对学生而言,要将开学的期待转化为日常的努力,在点滴进步中实现成长;对学校而言,要将开学的仪式感转化为持续的教育创新,用优质的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对社会而言,要将开学的关注转化为长久的责任担当,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告别夏的燥热,迎接秋的清爽,开学季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成长的坐标。愿每个学生都能在新的学期里,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愿每所学校都能坚守教育初心、创新育人方式,成为学生梦想启航的摇篮;愿整个社会都能凝聚育人共识、形成育人合力,为青少年的美好未来筑牢根基。让我们以开学季为起点,共同书写教育与成长的新篇章。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