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专场。介绍2025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及人口发展支持体系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9月1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专场。介绍2025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及人口发展支持体系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副科长 蒲怡瑄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专场。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董希国先生;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划生育协会党支部书记单丽君女士;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吕兴博先生;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肖春祥先生;邹平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刘玺明先生,围绕2025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及人口发展支持体系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董希国
202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卫生健康委围绕全市“113388”工作体系,以“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群众满意”为目标,各项工作展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着眼“三张地图”,全国示范效应持续彰显
一是持续推介滨州心安经验。联合印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服务阵地,建成首批16处村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典型点位,制定“心安医院”建设工作指引。先后在全国第二届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全国爱国卫生月现场会、健康中国健康城市论坛推介“医环境”“心环境”建设经验。作为全省唯一单位,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健康篇章”提供了“滨州方案”。
二是持续擦亮滨州药政品牌。依托县域医共体,实现中心药房建设全覆盖,基层机构配备药品品种平均增加152种;5个县市区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审方中心,让基层能够买到药、买到放心药。2024年以来,已接待13个省(区、市)38批次、549人次的来滨考察学习。
三是持续宣传滨州中医药文化。全方位打造文化阵地,市中医医院再获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3项国家级称号。创新打造“渤海岐黄 医韵滨州”中医药文化惠民夜市活动,今年开展13场次,覆盖10个县市区。
四是持续做好滨州人口工作。打造“家健康”服务品牌,入选2024年度山东深化医改十大创新举措,人口工作督查结果列全省第1位,取得2013年机构改革以来最好成绩。承办中国计生协5·29会员日活动,获批中国计生协地方综合改革项目点等多项“国字号”试点项目,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
二、聚力“健康优先”,全省标杆地位稳步提升
一是多项工作获得推广。卫生监督覆盖率等4项主要监管指标达到100%,位列全省第一,承办国家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研讨会。2024年度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8.03%,居全省前列。
二是服务能力持续深化。新增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新改造提升779家村卫生室,国家基本公卫评价连续3年全省领先。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8.64%,居全省第3位。
三是医疗品质突破升级。在全省首个通过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验收,2项改革入选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揭榜挂帅”项目,3家单位入选省医防融合试点单位,1家单位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连续两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列全省第一,电子病历数据治理数据一致率列全省第一。
三、深挖“内生动力”,滨州健康品质成色更足
一是实施“便民提质”行动。围绕看病就医各个环节,开展“规范诊疗提升年”“儿科服务年”等活动,拓展优化预约诊疗、床旁出入院等便民举措,加快发展居家护理、康复医疗等延伸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均已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一揽子”、全方位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二是实施“惠民减负”行动。全市119家公立医院全部实现就医“免押金”,累计减免9.89亿元,惠及165万人次。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互认项目增加至429项,累计实现结果互认36.8万次,节省费用4274万元,数额居全省前列。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同比降低8.77%。
三是实施“双向奔赴”行动。狠抓医药健康产业专班“双招双引”工作,已签约认定项目3个,认定签约金额4.6亿元,到位资金5600万元。开展“‘医企’携手 双向奔赴”卫健系统走进重点企业行动,实现产业、企业和医疗机构深度对接。
四是实施“干部赋能”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提升干部内生动力”行动,健全完善品牌培育、风险防范机制,1个集体、3名个人获评系统内“全国先进”,1人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扎实推进“1163·N项行动”,为加快品质滨州建设提供坚实的卫生健康保障。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中国山东网记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生育行为的积极鼓励和对家庭生育意愿的深切尊重。请问今年滨州市在推动人口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发布人:单丽君
近年来,我市按照上级有关决策部署,立足滨州实际,聚焦群众在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的难点问题,统筹多部门力量,系统推进生育支持政策落地,全力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
一是生育支持服务持续优化。按照国家和省相关部署,我市积极推进育儿补贴制度实施。9月8日起,育儿补贴申领正式全面开放,申领人可通过支付宝、微信、“爱山东”APP线上申请,也可到婴幼儿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现场申请。目前我市申请人数已达6.5万人。联合市计生协等5部门印发《滨州市健康家庭建设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持续擦亮“家健康”服务品牌,抓好生育支持政策与家庭健康行动的有效衔接,通过家庭这一载体推动生育友好公共服务落实、落地。
二是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打造“滨有善育”服务品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多点发力。“托幼一体化”幼儿园达221家,建成社区托育和家庭托育点12处,推动9家用人单位办托;同时,建成全市首家医疗机构托育中心,逐步构建“医疗+托育”服务模式。联合市总工会开展普惠托育补贴,设置500张1000元托育消费券,激发群众入托积极性。举办托育服务工作培训班、第三届托育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持续增强托育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全市托育服务机构300家,总托位数18131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68个,托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妇女儿童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进“两友好一关爱”行动,全市建成22家儿童友好医院、13家生育友好医院,24家助产机构开设早孕关爱门诊,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温馨舒适的医疗保健服务。7家妇幼保健机构设置家长学校,举办“儿童健康开学第一课”讲座58场次,受益2792人。实施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2024年惠及8.9万人。落实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21条措施,通过系列培训和技能竞赛,夯实基层服务能力,全方位守护妇女儿童健康。
四是全社会生育友好氛围持续向好。开展多元化生育友好宣传活动,为构建生育友好社会注入更多动力。强化部门协同,联合市委组织部等11部门印发《生育友好宣传教育任务分工》,加强生育政策宣传、优生优育知识普及,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与市计生协联合开展“2025年生育友好暨普惠托育集中宣传月”活动,让生育友好理念与普惠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截至目前,已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健康家庭”评选等活动700余场次。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若干措施,落实好国家育儿补贴政策,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新黄河记者:此前,滨州市各县市区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收获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一下,今年以来我市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领域又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发布人:吕兴博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主线,在改革攻坚、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深化中医药改革攻坚。深入落实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2项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揭榜挂帅”改革项目,我市首位通过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验收。
二是落实校地协同合作。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签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联合举办黄河三角洲中医药发展联盟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培训班和义诊活动,培训中医骨干300余名。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杏林先锋”研修项目集中理论培训,搭建“政府-高校-医院”协同育人平台。组织7家市县级中医医院90余名中层骨干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交流学习,助推本地中医药技术创新与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三是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启动第七批市级中医药师承项目,确定指导老师10名、继承人40名,截至目前累计遴选师承指导老师75名、继承人410名。开展“拉药匣工程—中医识中药”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医师识中药、开好方。市县级中医医院分期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年内培训2600余人次。新增“齐鲁扁仓中医药人才”2名,4个项目获山东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立项。
四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组织开展“文化润心 本草香安”系列行动,今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大型义诊19场次,“五进”活动200余场,“中医药赶大集”166场,惠及群众8.1万余人次。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开展“渤海岐黄 医韵滨州”中医药文化夜市,采取“市级统筹、市县联动、半月轮值”形式,覆盖10个县市区和开发区。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中医药名人考资料系统收集工作。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民间中医药资源挖掘整理工作,截至目前,确定17项技术入选滨州市民间中医药特色疗法目录、9人入选滨州市民间中医药传承人名录。
五是创新中医药发展赛道。为着力破解群众排队取药、自行煎煮等难题,我市已建成2家智慧共享中药房,提供集线上开方、中药代煎、配送到家于一体的便捷服务。指导27家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中医情志、瘦身、驻颜等54个中医专病专技门诊,2025年累计诊疗2万余人次。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工作顺利展开,年内筛查将覆盖到全市55%的中小学生。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刚才主发布中提到,我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已增加至429项,群众就医更加省钱省时省心。请问滨州市人民医院是如何高效推进这项“惠民减负”举措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发布人:肖春祥
自2023年以来,滨州市作为首批5个试点市之一,在全省率先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按照市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滨州市人民医院完成了与市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全面对接,实现了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跨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调阅与互认,有效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重复检查,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夯实互认基础,打通信息对接共享通道。医院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改造和网络建设,开展接口对接、流程改造、医师培训、数据质控等一系列工作,实现院内系统与省、市互认平台的编码对照及数据对接,检查检验结果上传与跨机构调阅。调整检验报告单,新增结果互认标识,增加结果引用功能及质控规则,确保互认结果无缝嵌入诊疗流程。
二是强化智能拦截,构建重复开单强制阻断机制。部署智能审核系统,实现收费自动去重、超量提示,对已互认的项目自动拦截并触发弹窗提示,实现“强制阻断”功能,避免重复开单。该系统如“守门员”,从根本上切断了重复检查的源头,为患者节省了不必要的医疗开支。
三是优化组套源头,促进检查检验项目合理设置。医院按照“最少够用”的原则全面梳理组套,经过充分论证,共精简、细化、修订、新增各类检查检验项目812条。优化组套后,患者无需再为组合检查检验项目支付额外费用,切实减少了过度检查,降低了群众就医负担。
今年,市委将“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专项行动”确定为学习教育期间集中推进的市级层面重点民生实事,我院按照市卫生健康委部署,聚力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提质扩面。
一是互认项目大幅提升。互认项目从最初的199项大幅扩充至目前的429项,覆盖了绝大部分临床常用关键项目,并实现了市域内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极大方便了群众区域内就医。
二是互认惠民成效凸显。自与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对接以来,医院累计通过平台调阅检查检验结果5.5万次,互认2.8万次,直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约202.75万元。
三是群众就医体验切实改善。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约束,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群众就医的便捷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大众网记者:今年是我市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的第二年,请问邹平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新成效?
发布人:刘玺明
围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这一民生课题,邹平市聚焦“强基层、惠民生”目标,强化组织保障、硬件提升、业务赋能三大板块,扎实推进系统性、连续性优质高效乡村卫生健康服务,成效凸显。
一、强化组织保障,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开展“党建引领6S管理”模式,县-镇-村一体化部署与督导,全面改善医疗机构办公和诊疗环境。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政府主导,持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医疗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领域倾斜,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硬”起来。截至目前,累计投入1104万元。
三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按需、精准招录基层人才,近3年为基层招聘急需人才62人。全面落实“县管-乡聘-村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乡村医生力量不断充实。
二、狠抓硬件提升,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强化公立医院建设。开放床位1200余张的邹平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全面启用,县域龙头作用凸显,有效带动了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二是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16家基层医院全部配齐DR、彩超等检查设备,12家基层医院配备螺旋CT。坚持“一镇一特色”打造重点科室,首批建成9个“基层特色专科”,满足群众多病种就近就医需求。
三是推进村卫生室改造提升。286家村卫生室配备智慧随访、康复理疗及必要检查设备,16个镇(街)高标准打造1-3处中心村卫生室,累计建成38家。年底前,303家卫生室将全部达到“五有三提升”。
三、提升业务能力,促进群众满意
一是发挥医共体建设优势。2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省级专科联盟29个,申报省级重点专科4个,市级重点专科18个,市级精品专科8个,县域就诊率达90%。成立15个专业质控中心,提升县域医疗服务和管理同质化水平。
二是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分别选派“业务院长”5名、“名誉村医”274名,下沉基层开展业务帮扶。建成“名医基层工作室”20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
三是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创新打造“杏林暖邹·家医有约”服务品牌,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域、贴近群众的医防融合体系,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居民满意度。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