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满仓、鱼满舱,好丰光美了和美乡村、富了千家万户。”这是一幅凝结着无数奋斗者汗水与智慧的壮丽画卷,是幸福生活精彩的“前半篇文章”。然而,丰收之后,如何让成果持续增值,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成为了关乎长远发展的“后半篇文章”
“粮满仓、鱼满舱,好丰光美了和美乡村、富了千家万户。”这是一幅凝结着无数奋斗者汗水与智慧的壮丽画卷,是幸福生活精彩的“前半篇文章”。然而,丰收之后,如何让成果持续增值,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成为了关乎长远发展的“后半篇文章”。解题之钥,在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这条道路上,“山东好品牌”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样本。
做好“后半篇文章”,核心在于以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产业链,破解“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往往“重生产、轻流通”、“重产量、轻价值”,容易陷入“谷贱伤农”的循环。山东的破题之道,在于用先进的工业化理念和组织方式对农业进行全链条升级。例如,诸城的外贸集团、金乡的大蒜产业,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种植和贩卖原材料。它们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将小麦制成高端专用面粉、预制菜,将大蒜转化为黑蒜、大蒜素等高附加值产品。这种“延伸产业链”的模式,彻底改变了农业的业态。它不再仅仅依赖于“看天吃饭”的初级生产,而是通过工业化的精深加工,将每一粒粮食、每一颗果蔬的价值“吃干榨尽”,从而有效平滑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将丰收的成果更稳定、更丰厚地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和产业效益,这是端牢中国饭碗的经济基础。
做好“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以品牌化战略提升产品价值,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更好”的飞跃。“粮满仓”意味着产品的丰富,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山东好品牌”战略正是点睛之笔。品牌是什么?是品质的承诺,是信任的载体,更是价值的放大器。烟台苹果、莱阳梨、威海海带、德州扒鸡……这些声名远播的区域公用品牌背后,是一整套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可追溯的品控流程和持续的文化故事讲述。品牌化迫使产业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倒逼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当一个产品贴上“山东好品牌”的标签时,它代表的就不再是普通的农产品,而是健康、可靠和独特风味的体验,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强大的认知优势和情感连接,最终赢得市场定价权,让优质的农产品获得应有的高价值回报。这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市场底气。
做好“后半篇文章”,根基在于以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引领增长的持久动能。农业的“后半篇文章”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山东的农业品牌们,正将“创新”二字深刻融入产业发展的基因。这种创新是多元的:一是技术创新,研发抗旱抗病的新品种,推广节水节肥的智能灌溉系统,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二是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农业+”,如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开辟新的增长极;三是渠道创新,拥抱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新模式,缩短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让“山东好粮”能直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这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辅以业态和模式创新的融合驱动,正是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它为产业的持续升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提供了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这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未来潜力。
从“粮满仓”的丰收喜悦,到“品牌强”的价值释放,山东的探索深刻表明,农业的现代化之路必须“前后篇文章”并举。前半篇,我们凝心聚力,保障产量;后半篇,我们更需运筹帷幄,提升价值。唯有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链、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注入创新驱动的活力,才能让丰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雄厚底气和百姓生活的日日红火,才能把中国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更好。这条从“丰收”走向“丰光”的道路,山东正稳步前行。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