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8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将“SHOTCALLER”计划纳入太平洋战区军事部署框架。这份旨在提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计划,预算高达32亿美元,却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广泛质疑。
2023年8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将“SHOTCALLER”计划纳入太平洋战区军事部署框架。这份旨在提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计划,预算高达32亿美元,却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广泛质疑。
五角大楼文件显示,该计划需在2025年前完成首阶段高超音速武器试验。但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数据显示,近十年美军重大装备采购项目超支率高达47%,延期交付成为常态。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就是典型案例。原计划建造32艘的该项目,最终因单舰造价从14亿暴涨至46亿美元,仅建成3艘便被迫终止。同样,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故障率高达1/6,远超设计标准。
军事分析师罗伯特·史密斯指出:“美国2024财年国防预算达8420亿美元,但采购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军工复合体追求技术超前,往往忽视实战效能与成本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SHOTCALLER计划涉及关岛、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升级。但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这些基地的扩建工程平均进度滞后19个月。
俄罗斯国防部消息源称,美军正在冲绳部署中程导弹系统。虽然该消息未获美方确认,但2023年7月美菲联合军演中,确实首次出现了陆基战斧导弹发射单元。
面对亚太地区军事态势变化,我国防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按既定规划推进,不受外部因素干扰。2017年立项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已于2022年正式列装。”
军事专家张召忠认为:“武器研发应注重体系对抗效能而非单一参数比拼。中国在电磁炮、激光反导等领域的突破,正是基于自身国防需求的理性选择。”
最新情报显示,美国国会已暂缓批准SHOTCALLER计划第二阶段的资金拨付。这场耗资巨大的军事博弈,正面临预算审查和技术实现的双重考验。
来源: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