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万英尺的高空,饿得前胸贴后背,当空乘小姐姐推着餐车缓缓走来时,那简直是“天降神兵”,你感觉自己能吃下一头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三万英尺的高空,饿得前胸贴后背,当空乘小姐姐推着餐车缓缓走来时,那简直是“天降神兵”,你感觉自己能吃下一头牛。
你满怀期待地接过餐盒,撕开那层烫手的锡箔纸……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鸡肉饭里的鸡肉,柴得像在嚼一本旧书;牛肉面里的牛肉,硬得能当防身武器;蔬菜沙拉,蔫得仿佛经历了一场世纪浩劫。
每一口,似乎都在大声宣告着两个字:平庸。
这时候,一个终极拷问总会浮现在我们脑海里:
飞机餐怎么就这么难吃?到底是航空公司太抠门,还是这高空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魔咒”?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一场云端探案,把飞机餐背后的秘密扒个底朝天。
首先,我们得为航空公司说句公道话。这锅,还真不能全让他们背。
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你自己——或者说,是身处高空的你。
不信?
当飞机爬升到万米巡航高度时,你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不友好”的用餐环境。
第一个大魔王,就是“干燥”。
为了保证机舱内空气的循环和清洁,飞机上的空气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从机舱外抽取的。而高空中的空气,含水量极低。
这就导致机舱里的湿度,通常只有10%-20%。
这是什么概念?
这比撒哈ра沙漠的平均湿度还要低!
你有没有试过在一个极度干燥的房间里待久了?是不是感觉口干舌燥,鼻子也发痒?
我们的味觉,其实是嗅觉和味蕾的“联合作战”。其中,嗅觉甚至贡献了超过80%的风味感知。
食物的香气分子,需要通过湿润的鼻腔黏膜,才能被嗅觉神经捕捉到。
现在,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块鲜嫩多汁的烤肉。你想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但周围的环境却像一个巨大的抽湿机,把所有水汽都吸干了。你的香气分子还没来得及飞进食客的鼻子里,就“渴”死在了半路上。
这就是你在飞机上的状态。你的鼻腔因为干燥而“罢工”,嗅觉灵敏度直线下降。
尝到的味道,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解决了干燥,还有第二个大魔王——“低气压”。
飞机在高空飞行时,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和安全,机舱内会进行加压。但这个压力,并不能完全模拟地面环境。
它大概只相当于你站在一座2400米高的山顶上。
这种气压变化,会让我们的体液轻微膨胀,鼻腔黏膜也会因此变得肿胀。
还记得你重感冒时,鼻子不通气的感觉吗?
那时候,哪怕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吃进嘴里也跟嚼蜡没什么区别。
恭喜你,在飞机上,你约等于得了一场“高空限定版”的轻微感冒。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曾委托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在一个能模拟高空低压环境的实验室里,让“小白鼠”们品尝各种食物。
结果惊人地发现:在模拟的机舱环境中,人们对咸味和甜味的感知能力,会下降20%到30%!
这就好比你平时做菜放一勺盐,现在得放一勺半,才能尝出同样的味道。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还有第三个,也是最出人意料的一个“刺客”——噪音。
没错,就是飞机引擎那持续不断的巨大轰鸣声。
你可能会问,噪音怎么会影响味觉?这俩也不是一个部门的啊?
想象一下,你正在音乐厅里,闭着眼睛欣赏一首极其婉转悠扬的小提琴独奏。突然,你邻座大哥的手机开始用最大音量播放“科目三”神曲。
请问,你还能沉浸在小提琴的旋律里吗?
我们的味觉也是如此。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背景噪音超过85分贝时(这恰好是飞机巡航时的噪音水平),我们的大脑会因为要处理这些“听觉垃圾”,而分散掉一部分注意力,从而忽略掉一些比较“微弱”的味觉信号。
被忽略的,恰恰就是甜味。
所以,你在飞机上觉得饭后甜点不够甜,可能不是甜点师偷懒,而是引擎大哥在旁边“抢戏”。
但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了一个例外。
这种巨大的噪音,虽然会抑制甜味,但却能奇迹般地“增强”另一种味道的感知。
那就是——鲜味(Umami)。
这,就引出了我们故事的下一个篇章:航空公司的“绝地反击”。
面对干燥、低压、噪音这“三座大山”,航空公司的厨师们可没有坐以待毙。
他们深知,自己不是在为正常人做饭,而是在为一群味觉和嗅觉暂时“失灵”的特殊顾客服务。
既然你们尝不出咸味和甜味,那怎么办?
简单粗暴:加倍!
航空配餐公司的厨房里,盐、糖、香料的用量,往往比地面餐厅要多出将近三分之一。
这不是因为厨师手抖,而是为了让食物在经历了高空的“味觉削弱魔法”后,还能在你嘴里保留一丝“正常”的风味。
这就像给一个近视的人配眼镜,必须把镜片度数配足了,他才能看清世界。
飞机餐里的调味料,就是你味蕾的“矫正眼镜”。
更聪明的策略,是利用那个在高空中被“增强”的神秘味道——鲜味。
什么是鲜味?
它是一种由谷氨酸盐等物质带来的,类似肉汤、蘑菇、发酵制品的那种醇厚、鲜美的味道。
既然高空噪音能让鲜味更突出,那就在菜单里大量使用富含鲜味的食材!
现在,你能理解那个“飞机未解之谜”了吗?
为什么平时不爱喝番茄汁的人,一上飞机就突然觉得它美味无比,甚至一杯接一杯?
因为番茄,正是天然的“鲜味炸弹”!它富含谷氨酸,在噪音的“加持”下,它的酸甜和浓郁鲜美被无限放大,完美地掩盖了其他味道的不足。
所以,飞机上的番茄汁,不只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科学武器”。
同理,飞机餐里为什么经常出现蘑菇、帕玛森芝士、酱油调味的肉类?
因为它们都是鲜味界的“扛把子”。
所以,当空乘问你要鸡肉饭还是牛肉面时,你其实是在“鲜味A套餐”和“鲜味B套餐”之间做选择。
然而,即便厨师们在调味上用尽了心思,他们依然要面对一个堪称“地狱级”的挑战。
那就是飞机餐独特的“一生”。
你以为飞机餐是空姐在飞机上现做的吗?
太天真了。
一份飞机餐,从厨房到你的小桌板,要经历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旅程。
首先,是“烹饪”。
在地面上巨大而洁净的中央厨房里,成千上万份餐食被制作出来。
注意,这时候的烹饪通常只做到七八分熟。因为后面还有关键的一步。
然后,是“速冻”。
做好的餐食会立刻被送入“急速冷却通道”,在短时间内将温度降至5℃以下。这既是为了保鲜,也是为了防止细菌滋生。
接着,是“运输和储存”。
这些冷藏的餐食被装进一个个餐车里,像士兵一样列队,由专门的车辆运送到机场,再被装上飞机,等待起飞。这个过程可能长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环——“复热”。
在用餐时间前,空乘人员会将餐食推进飞机上一种特制的“烤箱”里。
这种烤箱并非你家里的那种,它更像一个大功率的热风循环机,主要功能是把食物快速、均匀地加热到可以食用的温度。
现在,问题来了。
这个“烹饪-冷却-复热”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把食物做了两遍。
这对食物的口感,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像你精心烤制了一块外焦里嫩的顶级牛排,然后把它放进冰箱过了一夜,第二天再扔进微波炉里“叮”上十分钟。
你觉得它还能好吃吗?
肉类的汁水会在二次加热中大量流失,变得又干又柴。
蔬菜会变得软烂,失去爽脆的口感。
米饭和面条会吸收过多的水汽,变得黏糊糊,毫无弹性。
所以,当你在抱怨那块鸡胸肉像木头时,请体谅它。它在被端到你面前之前,已经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在如此严苛的限制下,厨师们能做的,就是选择那些“耐得住折磨”的食材。
比如,用肉汁、酱汁浓郁的炖肉代替容易变柴的烤肉排;用根茎类的胡萝卜、土豆代替容易变蔫的绿叶菜。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食物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还能保持最基本的“尊严”。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了:航空公司到底抠不抠门?
答案是:当然抠。
但这种“抠”,更多是出于商业运营的无奈。
首先,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坎。
你知道一份经济舱的飞机餐,成本大概是多少吗?根据不同的航线和航空公司,这个数字可能只有区几美元到十几美元。
在这个预算内,要包含前菜、主食、甜点、饮料、餐具、包装……你还指望能吃到米其林三星的品质吗?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个因素:重量。
在航空业,每一克重量都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燃油成本。
飞机上的一切,都在为了“减重”而努力。更轻的座椅、更薄的地毯、更小的杂志……
食物和餐具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用更厚实的陶瓷餐盘代替塑料餐盒,用更重的金属刀叉代替塑料制品,那么一架大型客机一年下来,光是为此多付出的燃油费就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
这笔钱,最终还是会转嫁到你的机票价格上。
所以,当你抱怨塑料刀叉切不动牛肉时,其实你正在为自己的廉价机票“买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尤其是在廉价航空的冲击下,许多传统航空公司已经将“提供免费餐食”从一种标配,变成了一种需要精打细算的“增值服务”。
能在预算之内,克服重重困难,为你端上一份热气腾腾的食物,本身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奇迹了。
所以,飞机餐味道一般,并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
它是你的生理变化、机舱的物理环境、复杂的食品加工流程以及严苛的成本控制,共同导演的一出“云端味觉失踪案”。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无数限制条件下,努力寻求最佳平衡点的复杂系统工程。
当然,航空公司也在不断进步。
一些高端航线的头等舱和商务舱,已经开始提供“半成品现场烹饪”服务,甚至有专门的空中厨师。
更多的航空公司则在菜单研发上投入更多科学力量,精准地运用鲜味和其他风味物质,设计出更适合高空环境的菜品。
所以,下一次当你坐在飞机上,再次打开那份熟悉的飞机餐时,不妨换个心态。
别再把它当成一顿美食盛宴,而是看作一件凝聚了物理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学和经济学智慧的“高科技产品”。
然后,向空乘要一杯番茄汁。
细细品味一下那在万米高空被奇迹般放大的浓郁鲜美。
那一刻,你会发现,你喝下的不只是一杯果汁,更是对人类智慧与天空和解的,一份小小的敬意。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