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记者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通过聆听土门头村75岁老党员孙兆顺和窑广村红白理事会大总63岁的焦念春的讲述,亲身感受到了“白事简办,红事新办”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一场与“移风易俗”有关的变革正在改变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
9月9日,记者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通过聆听土门头村75岁老党员孙兆顺和窑广村红白理事会大总63岁的焦念春的讲述,亲身感受到了“白事简办,红事新办”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股清新文明之风,正吹遍这座千年古镇的每一个角落。
老党员眼中的变迁:从繁文缛节到简约温馨
“以前村里办白事,那场面可真不小,吹拉弹唱好几天,酒席一摆就是几十桌,一场公事得上万块钱,不仅浪费钱财,还让主家疲惫不堪。”在土门头村,75岁的老党员孙兆顺回忆起往昔,不禁感慨万千。他说,自己亲身经历了多次这样的场合,深知其中的不易与负担。
然而,近年来,随着山头街道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现在好了,街道和村里都大力提倡白事简办,大家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新风尚,现在一场白公事办下来花费在一千块钱左右。”孙兆顺老人笑着对记者说,“就像上个月,村里老张家的白事,红白理事会全程帮办,一切从简,没有大操大办,但仪式庄重而温馨,大家都说好。”
孙兆顺老人提到的变化,正是山头街道移风易俗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山头街道通过制定组织引领、规范建设、氛围营造、覆盖推广、监督落实等五个方面14条具体工作措施,发放《白事简办红事新办工作倡导明白纸》,明确工作标准,细化工作职责,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的规范化建设。
红白理事会大总的实践:文明规范,全程帮办
在窑广村,红白理事会大总焦念春是这场变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今年63岁的他,见证了村里红白事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前,红白事都是各家各户自己操办,流程繁琐,花费多,还容易引发邻里矛盾。”焦念春说,“现在好了,我们村上建了追思厅,实行“追思礼”,红白理事会全程免费帮办,村民不自己扎灵棚,吃饭有标准,不上烟酒,不铺张浪费,既省心又省力。”
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红白理事会的工作流程:接到任务后,理事会成员会第一时间与主家沟通,然后帮助主家制定“省钱、省时、省劲”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理事会成员会全程参与帮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文明规范;事后,还会进行满意度调查,不断改进工作。
“上个月,我们村小李家的红事,就是按照新风尚来办的。”焦念春兴奋地说,“红白理事会上门祝福,跟新人的家人朋友约定拒绝婚闹,整个婚礼文明又温馨,大家都夸办得好。”
多名受访村民向记者坦言,这样的变化,不仅减轻了主家的经济负担,也让乡亲们感受到了文明新风带来的温暖与和谐。
移风易俗,党员先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这场移风易俗的变革中,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日前,山头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霄鹏在推进会上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党员干部白事报备制度,带头做到白事简办,不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孙兆顺老人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村的党员干部都做得很好,他们不仅自己遵守规定,还积极向群众宣传新风尚。”他说,这种以身作则的做法,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
为了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山头街道还加大了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开展“书记讲新风”“大总讲新风”等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以及利用“唱、讲、谈、演”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移风易俗氛围。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浓厚与热烈。无论是村头的宣传栏,还是乡间的小道旁,都能看到关于移风易俗的宣传标语和海报;无论是村里的广播站,还是乡亲们的闲聊中,都能听到关于新风尚的讨论和赞誉。
在这座千年古镇,“白事简办,红事新办”已经成为新的风尚和潮流。
来源: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