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必须挤进25厘米视野的CT检测,到首次实现2米全身“肉眼观测”;从工厂老师傅凭经验排期,到AI Agent一键自动生成排产计划——这些变革均来自上海的民营企业。
从必须挤进25厘米视野的CT检测,到首次实现2米全身“肉眼观测”;从工厂老师傅凭经验排期,到AI Agent一键自动生成排产计划——这些变革均来自上海的民营企业。
9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随“走进民企看‘质’变”主题采访来到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黑湖科技有限公司,感受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在高端医疗器械和工业软件方面的发展成果。
从全线依赖进口到全球领先,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迈向全球
医生将特殊的示踪剂注入被成像者体内,通过检测来自这种示踪剂的γ射线进行成像,这是PET-CT的工作原理。常规PET-CT只有25厘米左右的检查视野,所以医生每次只能对身体的一小部分进行成像。而2米PET-CT的出现意味着医生可用肉眼观测到药物在全身流动、扩散及代谢全过程,这对癌症精准诊疗、脑科学研究、新药开发意义重大。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2米PET-CT。 澎湃新闻记者 徐亦嘉 图
高端医疗装备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它融合了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代表着当前医疗科技的最高水平。其研发与生产不仅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更依赖于持续的创新投入和精密的制造工艺。
2014年前,中国市场80%以上的CT、90%以上的磁共振和100%的PET-CT都是进口品牌。国内医疗机构在采购这些高端医疗装备时,往往面临高昂的成本,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限制了医疗服务可及性。
“当时,国内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相对薄弱,单一产品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则进一步加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从创业初始就提出三个必须——必须全线覆盖、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
完成世界首台2米PET-CT的自主研发、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获批上市、首款专为国人语言定制的医疗级助听器……
经过十余年发展,联影集团已向市场推出了220余款硬软件产品,迅速成长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龙头企业,一举扭转了过去几十年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完全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如今,联影集团的人才团队已超过11000人,产品进驻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余家临床及科研机构,其中,入驻全国超1000家三甲医院。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进驻密歇根州立大学创新中心BAMF Health。 受访者供图
“一路走来,联影发展的和国产医疗设备成长之路紧密结合,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也与联影高度相关。现在我们正在策划下一代的智能化设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融合性的创新会给行业带来更好的进步。”薛敏表示。
中国工业软件以“AI+制造”输出最佳实践
“每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工业化软件,一定是诞生于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工业化国家。”谈及最近向黑湖科技咨询的来自中东、东南亚及南美的本土工厂客户,黑湖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想由衷感叹。
打破大中小微制造企业的内外部信息孤岛,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实时聚合、协作、分析、决策,让工厂云端在线,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提升中国制造的柔性响应能力,灵活快速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是黑湖科技的产品功能。
黑湖科技。 澎湃新闻记者 徐亦嘉 图
以中国数百万家中小微制造企业为例,交付期拖延、物料库存积压、工人和设备利用效率低、成本核算繁琐是最常见的问题。“过去没有人服务他们,很多没有数字化管理的工厂一连接了上游数个碎单,都不知道盈利情况,甚至我们一算是亏钱的。”李想告诉记者,基于这些痛点,黑湖科技提出了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解决方案,通过“软件+AI”的方式,重塑制造企业的研发与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黑湖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工业科技公司,为大中小工厂提供黑湖智造、黑湖小工单、黑湖供应链等部署在云端的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软件。 受访者供图
其中,黑湖智造全面引入辅助编程工具,将传统软件开发流程产品化,研发效率显著提升60%。该AI应用的自研Agent定制流程,客户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快速定制功能,形成“客户-产品经理-AI”协作闭环,释放客户增购潜力。基于明确的产品需求情况下,开发时间仅需1-2天,而使用传统方法则需要1-3个月,由此带来客户满意度提升约35%,续费率提升至90%。黑湖小工单通过拆单排期Agent,替代原本依赖经验的“老师傅”判断,自动生成工艺流、报价与生产计划,释放工厂冗余产能。
如今,黑湖科技在云化生产管理软件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生产管理软件市场份额排名第二。黑湖科技的工业软件已覆盖近32000家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工厂,自研的“黑湖工业智能体”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AI产业化标杆项目。
“我曾询问那些从国外慕名而来的工厂,为何不选用传统的工业软件,他们明确表示,希望体验中国制造的最佳实践。”李想表示,“这也让我意识到,中国制造输出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更是行业变革趋势。伴随着AI等技术在行业内更深度的应用,我们也在探索用AI完成更多个性化流程和自动化决策生成。”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