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档电影中最特别的,或许是讲述女子监狱故事的《向阳·花》。同题材的作品在华语电影历史里屈指可数,卡司也包括导演冯小刚,演员赵丽颖、啜妮、兰西雅等等。
清明档电影中最特别的,或许是讲述女子监狱故事的《向阳·花》。同题材的作品在华语电影历史里屈指可数,卡司也包括导演冯小刚,演员赵丽颖、啜妮、兰西雅等等。
从阵容上看,它似乎很容易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冯小刚曾经是商业电影的翘楚,但最近接连陷入风波。
赵丽颖是流量小花,在从小荧屏朝大银幕转型的过程中,参与的几部作品,都褒贬不一。
更何况还有王菊、程潇,属于偶像出身。
但看完之后,实话实话,电影的呈现的质感,比我想象中要完整成熟。虽然有瑕疵,有牵强,但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观众得以关注几乎从未见过太阳,却偏要“向阳而生”的人。
01
女子监狱不猎奇
电影改编虫安的非虚构文学《教改往事》中的一个篇章,作者真的有过蹲监狱的经历,甚至还在监狱写作,由此走上了创作之路。
正因如此,呈现出来的桥段才更令人信服。
整个故事也有人物原型,是在电话采访部分主角之后完成。
与其他同类型作品相比,本片没有将故事限定在监狱的围墙里和主角服刑期间。
而是分成主角们在女子监狱的故事,以及刑满释放之后谋生两个部分。
监狱内容只占电影的三分之一,是经典三幕式结构中的第一幕,而重心则放在了第二幕的谋生,和第三幕的绝地反击。
这种处理方法,注定电影的视角会集中在对女性犯罪者的关注上,更具人文关怀,也能有效避免因为故事的猎奇色彩,造成观众理解偏颇,或曲解创作者的意图。
故事,从女子监狱新进的两位服刑者开始说起。
高月香(赵丽颖 饰),为了攒钱给聋哑的女儿换人工耳蜗,在网上直播跳脱衣舞,被判处“传播淫秽色情罪”。
聋哑人黑妹(兰西雅 饰),因为盗窃被抓。
黑妹在狱中与人交流有所不便,而高月香因为聋哑的女儿,刚好学习过手语,被狱警邓虹(啜妮 饰)派去与黑妹相互监督学习。
两人还和同一监舍的组长胡萍被选中,组成“向阳花”艺术团,在狱中进行文艺演出,电影也因此得名。
所谓的向阳花,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即便身陷囹圄,也应该心生向阳。二是指向阳花从来不是一朵花,而是一群花。
监狱的确是残酷的,生存环境艰辛,自由被剥夺,还要劳动改造。
但对高月香、黑妹来说,监狱生活却是她们过往日子中为数不多的平静时刻。
能够加入艺术团,已经是幸运,偶尔有加餐,还不用干活。
更何况,被强行嫁给瘸子丈夫的高月香不必再挨打,从小在“贼窝”里长大的黑妹也不用再被抓,起码能睡得安稳。
对于这群从小就饱尝苦难与艰辛的可怜人来说,但凡尝到一点点的甜头,就觉得是莫大的幸福。
也因此,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电影的重头戏都放在高月香和黑妹离开监狱之后,作为刑满释放人员,如何面对重返社会的不适应,以及如何生存上。
02
没有见过太阳的人
释放之后的高月香和黑妹各走各的路,回到荆棘满布的生活中。
高月香得知,聋哑的女儿被丈夫遗弃,送进福利院,丈夫也因此蹲了监狱。
但她没有工作和稳定住所,又如何把女儿接回来。
她也没有亲朋好友,没有一技之长,到处找工作,却又屡屡碰壁。
有一场戏里高月香好不容易应聘成为酒店保洁,却碰上有客人手表丢失。
负责打扫房间的高月香被怀疑,即便解开误会找回手表,但因为有过前科,她也没了工作。
他们所受到的歧视和偏见是加倍的,哪怕很多人是想走正道,重获新生,但社会给不到足够的支持,又没有其他活路,才有很多服刑者“二进宫”或者“多进宫”。
不是因为牢饭好吃,而是因为除了牢饭,他们根本没饭吃。
黑妹就是这样的人,刚一出来,贼窝就派人来接她,但如果回去继续盗窃,很快就会再次被抓,一辈子也逃不出恶性循环。
高月香在监狱大门前询问她的去处,她却反问:
“我从小就跟着他们,不回去还能去哪?”
在监狱中,高月香给过黑妹一块糖。她尝到了生活的甜头,不愿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就选择逃离,自己谋生。
而高月香因为牵挂女儿,也不敢怠惰。
明明都是最底层的苦命人,却都不愿意认命。
在彼此前进的道路上,两人意外重逢,又都无处可去,结伴合租搭伙。
两名女性就此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生活的疾风骤雨。
高月香和黑妹鲜活饱满的形象,让节奏不耽于压抑的苦难。
比如当两人实在找不到工作,想起了监狱中的胡萍吹嘘过自己是厂长的女儿,于是她们私下买了两套警服,摸到胡萍老家想“骗”点钱。
到了一看,胡萍哪是什么厂长的女儿,父亲贩毒吃了枪子,还有年迈的爷爷和卧病的奶奶。
两人见了心软,钱没骗到不说,还倒贴了500塞给胡萍家,在原著中甚至给了2000。
这不仅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更呈现了刑满释放人群的善意。
她们并不是天生的恶人,只是生于阴暗的角落,没见过太阳,才枯萎成一地落红。
但凭借那份不服输的尽头,她们仍然能从泥淖里开出花来。
03
电影背后的黑暗现实
犯罪心理学上有过类似研究,在犯罪人群与性别关系中,女性犯罪者要远低于男性,并且初犯较多,多次犯罪者较少。
在女性犯罪者中,从犯的概率也很高,约占三分之一,一般是男女共犯。
而另一些女性犯罪者,则很大程度是遭受了剥削与压迫,其中很多人经历了感情变故、家庭矛盾等挫折,婚恋问题和家庭暴力都是女性犯罪的重大诱因。
夸张一点说,女性犯罪十有八九都是因为男性:
电影中胡萍的父亲贩毒,她也吸毒;
高月香丈夫没有收入,她被打工时认识的大哥骗走,锁在房间里,跳脱衣舞赚钱;
黑妹的养父是贼,从小就跟着学“手艺”。
她们的不幸,几乎都从遇到一个不幸的男人开始。
多亏她们认识了邓虹,一个热心肠的管教。电影为邓虹设定了离奇的身世,她从小是被犯人救下,被警察养大的孤儿,所以才对犯人们这么好。
原著中的她也是狱警,工作遵循八个字:真心待人,真心做事。
正是在邓虹的帮助下,她们找到新的工作,在重返社会之后,得以顺利融入。
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爽感,电影里还有高月香独闯贼窝救出被抓的黑妹,甚至绝地反击,爆打匪首等等戏份。
但现实中没有这些传奇,往往更黑暗复杂。
毕竟电影还存在着局限性,它只能够给我们提供观察的窗口,注视到这些边缘群体,却无法将苦难和艰辛一一道出。
很多问题,还来不及解决。
比如有前科的人找工作被要求提供“无罪证明”,怎么办?释放后被过往涉及的犯罪团伙纠缠报复,怎么办?无法融入发展迅速的社会,怎么办?
这些问题目前依旧存在,也不能只指望千千万万个邓虹站出来帮忙。
艺术作品只负责提出问题,而解决必须依靠健全的制度。
电影里的角色都是困境中的可怜人,他们常常能够理解彼此的痛苦,团结互助,可现实中呢?
一旦涉及到不同的观念和阶级,就容易引起尖锐的话语。大家开始争辩不休,围绕艺术也好,围绕生活也好,动辄就口诛笔伐,甚至人身攻击,乱扣帽子。
分裂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一部电影。
抛开电影,我只想借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我们本质上是共同体,只是立场有所区别,可以多听听不同意见,而不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对立面。
当误会消除那刻,我们才发现,电影更好、世界更好,最是重要。
最后,我想用原著中的一句话来总结: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