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大厂开启 “绞杀模式”,智能眼镜将迎生死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18:13 1

摘要:尤其是后者小米,成了近期的一大热点。不过略有遗憾的是,此前小米发布的MIJIA智能音频眼镜2,仅是此前版本的升级迭代,并非全新的智能眼镜。

裹挟着Rokid、李书福、小米等热词催化,智能眼镜的旋风,终究卷到了手机厂商。

巨头密谋,来势汹汹。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一众超实力选手鱼贯而入。

巨头下场,肉眼可见的是,智能眼镜市场又将迎来一轮洗牌。

手机大厂,全部下场!

全球手机巨头,正在跑步进入智能眼镜市场。

2024年1月,TCL孵化的雷鸟创新发布X2 Lite。同月,OPPO发布Air Glass 3。

2024年5月,华为发布智能眼镜2方框太阳镜。同月,谷歌发布AR眼镜原型机。

2024年9月,星纪魅族StarV Air 2正式发布。

到了今年,1月初,雷鸟创新发布两款新产品,分别为雷鸟V3 AI拍摄眼镜、雷鸟X3 Pro。

3月份,又有两家手机厂商发布新品,传音控股发布了TECNO AI Glasses,小米发布了MIJIA音频眼镜2。

尤其是后者小米,成了近期的一大热点。不过略有遗憾的是,此前小米发布的MIJIA智能音频眼镜2,仅是此前版本的升级迭代,并非全新的智能眼镜。

近日,VIVO申请注册多枚“VIVO AI眼镜”“VIVO AR”“VIVO MR Headset”“VIVO MR智能眼镜”商标,国际分类均为科学仪器,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在最近的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首次亮相了旗下首款MR头显产品——Vision,在外观设计上与苹果头显Vision Pro有着相似之处。VIVO表示,Vision的原型机将在2025年中期正式亮相。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眼镜行业这一波“冲锋”似乎真的不一样。

外界对手机厂商的期待在于,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渠道体系,以及在影像、语音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再叠加品牌和用户基础,能否为智能眼镜行业带来更惊艳的表现。

目前,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已进入智能眼镜(含头显)市场。据亿欧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3家主流手机厂商发布相关产品(含在研),成为智能眼镜赛道的重量级玩家。

进军智能眼镜

无法错过的战略选择

“宁可过错,不能错过”,这可能是大多数手机厂商进入智能眼镜市场的想法。

亿欧认为,手机巨头们纷纷下注智能眼镜,有三大必然原因:

一是探索新方向的战略选择。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手机市场已经相当饱和,很多手机厂商也在寻找新业务。其中,华为和小米可以称得上创新先锋,成功抢下新能源汽车领域两张船票,成功为企业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但要注意的是,vivo、OPPO、传音、荣耀等其他品牌,依然以手机业务为主,很多创新业务仍无法“挑大梁”。如何提前布局,抢占下一个风口是企业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目前,手机厂商转型探索新业务,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All in AI,围绕人工智能展开;二是聚焦IOT战略,打造终端生态,实现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交换和智能化控制。并且,这两者都是板上钉钉的战略方向。

二是智能眼镜进入了新阶段。一个典型案例是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爆发。2025年初,Ray-Ban官方介绍,Ray-Ban Meta智能眼镜自推出以来已售出200万副,并计划到2026年底将产能提升至1000万副,成为推动智能眼镜由概念走向消费级市场的首个爆款产品。

就在前两天,Meta还计划将推出Ray-Ban Meta智能眼镜系列的高端版本,内置显示屏,售价将超过1000美元。

据陀螺研究院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可达550万副。随着科技企业纷纷布局,将进一步刺激智能眼镜产业发展,有望推动核心硬件和软件技术实现突破和创新,提升智能眼镜渗透率。

三是智能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目前来看,智能眼镜往往要连接手机等终端设备,比如拍摄的照片、视频等,必须要连接手机上才能观看。从这个角度看,智能眼镜可以视为手机生态的重要外延和补充。这也是手机厂商必然下场的关键原因。

前不久,雷鸟创新CEO李宏伟在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代‘智能手机’将以眼镜的形式出现,更准确地说,是具备全彩显示功能的AI+AR眼镜,这已是行业内头部企业的共识。”

早在2023年底,星纪魅族董事长兼CEO沈子瑜也曾提出,“没有手机公司赋能的AR厂商,都将看不到未来。”

机构们对智能眼镜也持相似看法。前不久,亿欧在专访创瓴资本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曹旭波时,他也表示,智能手机是Instant on,而智能眼镜则能实现Always on,智能眼镜将极大地改变信息获取和交互能力,“如果智能眼镜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将为商业带来颠覆式变革。”

显然,这必然会极大改变现有手机市场格局。到今天来看,可以说智能手机厂商全面入局智能眼镜赛道,宣战智能眼镜创新型企业的大幕已经拉开。

手机巨头“吊打”创业企业?

相比传统智能眼镜创业企业,手机厂商有诸多明显优势。亿欧认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手机巨头们都拥有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涵盖芯片、显示、摄像头、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对于研发和生产智能眼镜有明显经验优势和规模优势。

二是强大的品牌和用户基础。据业内人士透露,近期Rokid破圈后并未成功承接泼天流量,因未有现货反而为友商做了“嫁衣”。其中,相比影目科技等友商,星纪魅族获利更大,主因便是星纪魅族产能稳定,品牌知名度更高,用户基础更庞大,更受消费者认可。

三是技术研发实力更强。尤其对于AI眼镜来说,音频、影像是核心环节,包括降噪、拾音、影像算法、AI语音交互等,恰恰在这些环节,手机厂商在耳机、智能音箱、智能手机等产品上有多年技术沉淀,在软件生态层面能全面调用。

四是完善的经销渠道体系。一方面,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在线下拥有品牌专卖店、体验店等发达的零售网络;另一方面,线上在主流电商平台则有旗舰店等。此外,大多数手机品牌还自建有电商平台。这种完善的线上与线下经销体系,可为智能眼镜产品增加潜在销售优势。

更关键的是,使用智能眼镜后储存的数据、视频、图片等,都要与手机等设备连接,要通过手机终端呈现。

比如,以智能眼镜的拍摄功能来看,拍摄完成后,照片或视频要在手机上才能观看。如果是AR眼镜,则更需要与手机连接。

从目前来看,智能眼镜似乎无法完全脱离手机独立运行。当然,未来伴随着软硬一体化的不断进步,智能眼镜也有望成为独立的智能终端。

智能眼镜行业

将迎新一轮大洗牌

目前,智能眼镜行业一二三梯队的竞争格局较为清晰。手机巨头的陆续进场,将加速智能眼镜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

首先,第一梯队企业之间将拉开差距。以“AR四小龙”为例,亿欧智库在《2024年中国AR产业发展洞察研究》报告中指出,XREAL、雷鸟创新、Rokid、INMO四家企业,在消费级AR产品中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

尽管同为“AR四小龙”,但这四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却参差不齐。今年春节以来,Rokid风头无两、成功出圈;而近期,IDC报告显示,XREAL成为截至2024年底全球AR出货量最高的品牌,出货量累计超过50万台;此外,另一家雷鸟创新则背靠TCL,在供应链等方面有强大优势。

相比之下,目前,影目科技在销量、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要明显逊色。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手机厂商们的逐渐发力,“AR四小龙”之间还将出现更大差距。

其次,第二梯队企业明显全面承压。原本第二梯队厂商,如李未可科技、回车科技、Gyges Labs、小派科技、亿境虚拟等,在与“AR四小龙”竞争中尚处下风,如今随着手机巨头们的陆续下场,围绕着融资、供应链、人才、市场、品牌等各方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同时也会存在新的转机。以星纪魅族为例,这是智能眼镜行业绕不开的企业。星纪魅族集团也有手机业务,已逐渐构建“手机+XR+智能汽车”生态体系,在消费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下,将助推星纪魅族在智能眼镜市场进一步发展。

最后,第三梯队企业窗口期大幅缩短。这类企业以跨界玩家为主,主要包括闪极科技、加南科技、KTC、雷神科技等。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下,如果这些企业在方向选择、产品创新、市场路径上有任何闪失,那么将面临巨大生存挑战。

以闪极科技为例,亿欧曾进行过报道(《号称首家量产AI眼镜的闪极科技,多次道歉后退款了》),闪极科技AI眼镜交付时间一再拖延,甚至还一度出现蓝牙连接问题,遭到业内和大量用户的群嘲。

此外,还有一些跨界玩家也出现了音质差、拍摄像素低等多种问题。应该说,这些跨界玩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事。

但要注意的是,目前智能眼镜还处于教育市场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对智能眼镜充满了期待。

如果个别跨界选手在缺乏对产品深度打磨的情况下,急于将产品上市,频繁出现Bug,那会极大打击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信心,也会影响外界对智能眼镜这个赛道的判断。同时,对自身品牌也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未来在手机巨头挤压下,最终结果似乎并不难预料。

除手机厂商以外,还有一批互联网企业、科技厂商、传统品牌等进场,如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韶音等。据亿欧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40家国内外厂商入局智能眼镜。可想而知,这个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前不久,XREAL提出AI眼镜的分级标准,并认为AI眼镜的真正赛点是2027年,也即两年后。

这也从侧面说明,或许他们也已认识到,留给智能眼镜创业公司的时间,的确不多了。

来源:金融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