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看到红色箭头、加号就开始焦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其实有些指标“异常”可能是健康的加分项。
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看到红色箭头、加号就开始焦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其实有些指标“异常”可能是健康的加分项。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教你读懂自己的体检报告。
3个指标“异常”可能是好事
体检时以下几个指标出现“异常”,可能还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心率慢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情况下,心脏会按照人体需要自动调节跳动频率,在运动、情绪激动时会加快心率,睡眠和白天安静时会减缓心率。成年人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静息状态下可降至50次/分钟。
心率越慢的人越长寿是有科学道理的。只要白天活动的心率保持在50次/分钟以上,且没有供血不足等症状,就是很健康的状态。
提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如果普通人在白天清醒状态下的平均心率低于50次/分钟,常伴有头晕、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一过性黑蒙等,需及时就医。
高密度脂蛋白高
高密度脂蛋白又叫“好胆固醇”,它会主动搬运血液里多余的胆固醇,经过肝脏进行分解,从而降低动脉硬化风险,让血管得到额外的保护,高密度脂蛋白高心血管更健康。
提醒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建议,对于好胆固醇,最佳控制范围为1.29~2.04毫摩尔/升,最低不应低于1毫摩尔/升。
某些抗体阳性升高
某些抗体高代表身体对病毒或细菌有免疫力,不易被病毒感染。如仅有乙肝表面抗体升高不等于感染乙肝,而是疫苗起效或曾感染已康复,如果其他偏高,需要咨询医生。
体检异常分三档处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医师贺肖洁表示,体检异常指标可根据轻重缓急来有序处理。
第一档
复测一次再判断
部分指标即使处于异常状态,通常也不会直接判定为“疾病”,需要再测一测。
肝酶轻度升高1~2倍
体检前几天熬夜、过于疲劳、喝了酒,或感冒、淋雨;既往就有肝病,未按时吃药等情况,这些都可能造成肝酶一过性升高。需在避免上述情况、自我状态较佳时复查一次肝功能。
尿蛋白弱阳性“±”
可提示早期肾病、泌尿道炎症,但劳累后也可出现。此外,正常人尿道黏液增多或被女性阴道分泌物污染时,尿蛋白也可呈现弱阳,往往只有一个“±”号。
大便潜血“1+”
体检前食用了猪肉、牛肉、动物肝脏、鸭血、铁剂(除了铁剂,奶粉或肠内营养素也含铁)等,也可使大便潜血呈阳性。
建议“1+”人群至少7天避免食用上述食物,再次复查“便常规+隐血”。
第二档
定期复查、动态监测
即使是首次出现的异常,出现以下情况,通常提示已“处于疾病状态”,需要定期复查,动态监测。
血红蛋白大于90克/升,低于120克/升
通常是轻度贫血的表现,如果女性正处于妊娠、经期,或存在痔疮失血,可检出这一问题。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等进行改善,并在2个月后复查血常规。
内脏有囊肿
肝、肾囊肿首次发现时为1~3厘米,可每年复查1次;若后期肝囊肿接近或超过7厘米,建议去肝胆外科就诊。较小肾囊肿可随访观察,超过5厘米建议到泌尿外科就诊。
结节在“3类”以下
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后常跟着“RADS+数字”。如果是1~3类,可在半年或1年后复查;如果是4类及以上,建议去甲状腺外科或乳腺外科就诊。
小的肺结节
1厘米以下是小结节,不超过5毫米是微小结节,可先行观察。一般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行检查。
有恶性肿瘤家族史、长期吸烟和接触二手烟、油烟,职业暴露(接触石棉、氡、放射性元素)等高危人群,建议去呼吸内科、胸外科评估肺结节性质。
第三档
尽快去专科就诊
出现以下异常结果时,需尽快去对应专科就诊。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避开体检4个误区
一些体检误区,不仅影响结果准确性,还会干扰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判断。
一次体检能查出所有病
体检的目的在于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而不是诊断疾病。有些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需要通过特定检查方法才能发现。
体检前不需要特殊准备
体检前的准备对于体检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一般来体检前一天应避免过度饮酒、高脂饮食等,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指标异常就是病了
单个检查结果并不能全面反映健康状况,需结合多项指标、临床症状及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判断。
查出的都是小毛病,不用在意
查出异常要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同时要定期关注身体状况,有异常及时就医。▲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