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北朝时,耽子村有个老者王靖善,生有一子,名王聃,字耽子。王聃少年时代,在蒲州一带读书求学,精通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小有名气。十六岁那年,他去寺里游玩,偶然听到法师讲解《涅槃经》,被强烈吸引住了,便决意出家修行,研究佛理,法名昙延。弱冠之年,便能讲经说法。一天
耽子村,是耽子镇政府所在地,村名源于隋初昙延法师王聃。
南北朝时,耽子村有个老者王靖善,生有一子,名王聃,字耽子。王聃少年时代,在蒲州一带读书求学,精通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小有名气。十六岁那年,他去寺里游玩,偶然听到法师讲解《涅槃经》,被强烈吸引住了,便决意出家修行,研究佛理,法名昙延。弱冠之年,便能讲经说法。一天,昙延自顾其影,说:“我与你沉沦日久,飘泊到何处才是归宿?”于是隐居于中条山的百梯寺,祈求“我佛如来”为百姓降福。
王耽子虽入佛门,却时常想念家乡,便铸了两口洪钟,一口挂在家乡村门口,一口挂在中条山修行的寺庙之中,每逢年节,他便敲响洪钟,钟声传到村子里,村里相应击钟回报,“峨嵋钟声传中条”成为临晋一胜景。如此积年累月,耽子信守不渝。从此,群众便将村名改为耽子,以示纪念。
当时,中条山的佛家、道教和俗家的隐士很多。有一位薛姓高人,研究儒释道各家学术,听闻昙延学问好、早已悟得佛理,就来拜访清谈。表面上,两人打趣言笑并无拘束,但心里都不服气。在临别辞谢时,薛居士出题,要昙延以“方圆动静”四字做偈。昙延脱口而出:“方如方等城,圆如智慧日。动则识波浪,静类涅盘室。”薛居士一听大惊失色,认为昙延简直就是天才,希世圣贤,将来非他莫属。
昙延喜研读《涅槃经》,还写出了《涅槃义疏》等著作,详细解读经义,成为全国一流经论大师,为众多佛教徒所崇拜,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成为北齐、北周和隋朝的“三朝帝师”,协助中央政府向民众推行佛教教化。北周太祖宇文泰曾请昙延法师到长安去讲学。据《续高僧传》记载,周太祖对他钦佩有加,亲自带头听他现场讲法,轰动一时。此后,周太祖向其多有“谘省”,昙延法师成了顾问参谋的角色。然而,法师生性恬淡,不愿久住长安。而周太祖则嫌百梯寺太远,日后交往不便,索性就在中条山靠近黄河西岭一带,专门为昙延法师修建了一座云居寺,拨专款作寺院日常开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非常尊崇昙延在佛学上的深厚造诣和崇高声望,以禅师的法名“延”命名新建了一座寺院——延兴寺,并且接受了昙延提出的修复被损毁佛家寺院、道场的建议。
传说,昙延法师圆寂之时,有人看到空中祥云缭绕,旌旗伞盖于禅师前排列,一直从延兴寺延绵到中条山的西边,其情其景,宏伟壮观,令人神往。昙延的佛学成就对北周、隋、唐时期的佛教传播影响至深至远,时至今日,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里,就有三幅画的内容与他有关,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七言《送昙延法师讲罢赴上都》诗一首:
金缕袈裟国大师,能销坏宅火烧时。
复来拥膝说无住,知向人天何处期。
来源:晋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