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正摆着摊,被一轿车接走:周总理打过招呼,新中国不能忘了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8:25 1

摘要:1951年南京街巷里,午后人影稀落。“鲍老汉的茶摊还开着?”门口只有摊主一人,皱着眉,偶尔有人靠近,也只是踌躇地远远绕过。别的摊子边说边笑,一杯难求,这里风声鹤唳,徒留冷清。谁会愿意多看他一眼?这几日的茶水摊,生意能有几个钱?几乎要揭不开锅,鲍老汉偶尔自言自语

1951年南京街巷里,午后人影稀落。“鲍老汉的茶摊还开着?”门口只有摊主一人,皱着眉,偶尔有人靠近,也只是踌躇地远远绕过。别的摊子边说边笑,一杯难求,这里风声鹤唳,徒留冷清。谁会愿意多看他一眼?这几日的茶水摊,生意能有几个钱?几乎要揭不开锅,鲍老汉偶尔自言自语,手在柜台下摩挲瓷杯。

前几日,就是他被警察带走,邻里闲言碎语四起,说是“特务”,神色比往年多了些诡秘。可没两天,他又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回来了怎么了?谁愿意第一个搭腔?后来他坐在摊前,翻来覆去把几只破茶碗擦得发亮,仍无人问津。

突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巷口。有人从车里下来,足有一米八,穿着笔挺的军装。风扬起路上的灰尘。围观的几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军人径直走到鲍摊前,开口一句:“鲍先生,我们奉命接您,总理已经打过招呼,新中国不会忘记你。”摊上的茶都凉了。屋檐下几个看热闹的老人,不约而同嘀咕,气氛全变了。不说别的,为啥特务会有总理保?

早在1950年,新中国刚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席卷各地。1951年初,公安局发文,所有与反动组织或特务有关的人都要主动前去登记。鲍君甫在队伍旁踱步,他看看天,拖了又拖——终究没勇气自报。没过几天,兜头一阵风,他就被带走了。重判已是板上钉钉,可庭上,他突然喊冤:“我不是特务!陈赓可作证。”所有人心头一跳。那一刻,审判厅一片哗然。

这名字,不声不响。从广东到南京,谁听说过?但中央批示下来,确有此事。鲍君甫倒底是怎么回事?他究竟是谁?一时间众说纷纭。

鲍君甫,1893年生,广东人,从小家底厚,倒不像个四处奔波的人。年少就去了日本,进的还是早稻田大学。喜欢结交朋友,那些年身边多是日本同窗。学成归国,在上海的一家日资公司谋得差事。可他嘴里并不只念着生意账本。据朋友讲,留日那会,他对红书翻得勤;马列主义的原本,几乎全看过。回国时带回好几本书,稚气里藏不住股倔强。

1919年回到国内,赶上五四风潮,鲍君甫立马投身学潮,混进学生队伍,还在会议上拍桌喊口号。“五卅”时他挺孙中山,不吝啬支持国民党左派,回头一查,他竟和许多激进青年都打过交道。后来改名叫杨登瀛,转而卷入大革命,激流险滩,不肯安分。

可命运又拴住他。蒋介石在上海兵变后,国民党右派大开杀戒,党内分裂。鲍君甫反感蒋家做派,登报公开讨伐,一屁股坐牢。还好,蔡元培出面,才得以重见天日。朋友说这人骨头硬,不服软。

到了1928年,他同乡杨剑虹,拉他进了国民党党务调查科。这里后来成了中统的前身。杨剑虹忙着找人补位,鲍君甫于是被他推荐给陈立夫,结果陈立夫也看顺眼。就这样,他拿着蒋介石的手批,昂首挺胸进入国民党高层,身分一跃成了核心。

表面光鲜亮丽,可人心最难猜。他已经悄悄投入共产党人阵营。1925年,养山兄见他学日语,彼此熟络。养山介绍的刊物,《中国青年》一摞一摞。观点都新,鲍君甫看着看着便动了真心。折返揣摩后,他决绝入党,成了共产党里悄悄的报到人。像暗流,不留痕迹。

进了国民党“腹地”,压力大。动辄提心吊胆,左右不是人。又不忍为蒋家效力,又怕身份暴露。白日里应酬,夜里,说“不想当卧底那是假的”。

他和陈养山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更近了一步。遇见养山,“咱们还是得有用武之地”,他说。养山直言:你留在国民党内部,为党多探情报。鲍君甫犹豫了几天,最终点头。同意的过程里充满挣扎,是不是怕得罪人?也未必,或许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双面人”这词不是好听的。可在党需要时,谁还管外界如何看?几次进党的秘密会议,他与陈赓碰头多次,彼此察看。陈赓觉得此人可托大任。越考察,越觉得底细靠谱。层层向上报,最终到了周总理那。消息传下,鲍君甫被吸纳进特科二科,给他拨经费,造身份。

陈赓还常常为鲍君甫搞些假情报,编些转移据点让他“报功”。鲍君甫也知道这些动静,没点糊涂劲可不行。国民党看得眼花缭乱,对这位“杨特派员”完全信任起来。蒋系高层没想到,早已埋下祸根。

混进来之后,鲍君甫更懂利用机会。帮党务调查科主任张道藩清除异己,混得风生水起。还用自己的“日本通”身份,帮巡捕房探长处理日本事务。方便了自己在巡捕房拿消息,就是这么巧妙。他常提前拿到抓捕行动线索,转而通知共产党,敌军扑空。

1928年8月,叛徒戴冰石密报,七名共产党人落网。鲍君甫得风声,马上告诉陈赓,紧急处决了叛徒。此事之后,依然心惊肉跳。有时鲍君甫刻意误导国民党,比如一个叛徒自吹山东省委书记,鲍君甫假装重视,细细问了几句,又秘密向共产党上报。最后国民党按他的建议,让人一刀了结。真真假假,鬼影幢幢。

工作“出色”,升到“中央特派员”,已无人约束。1930年,卷入惊险事件:有人自首暴露周总理将与其会面。蒋介石咬牙切齿,必欲除之。陈立夫交办此案时,鲍君甫火速通风报信,紧急通知陈赓。多亏他的反应快,周总理才转危为安,不然后果谁敢想?

救人性命之外,鲍君甫多次救出被捕同志,还揪出党内间谍,把风险降到底。可殊不知,这盘棋随时翻桌。特工的日子是刀尖上跳舞,随时会失足。

1931年顾顺章被捕叛变,局面一夜逆转。顾与鲍君甫同事多年,知道太多秘密。这次叛变,鲍君甫首当其冲,但他坚持留守上海收尾,崩溃线索。结果还是被顾顺章亲手点出,被捕送南京看守所。审了一年也没找到罪证,鲍君甫一言不发。就是咬着牙挺过来的。

运气还没完。老上司张道藩施以援手将他捞出来,可共产党早就转移了。鲍君甫出狱后,自动断了联系。其实也无可奈何。国民党只给了个虚职做做样子,还不能信任。他就这样夹缝活着,风光一去不返。

南京解放,鲍君甫失业,穷困潦倒。家里老小得靠摆摊过日子。1951年旧案再被提起,他又一次以“前国民党高官”遭警方逮捕。还好陈赓认定功过,人赦回来,但顶了一年管制。那时候,养一家七口人勉强度日。赚不到几个钱。

几年后,鲍君甫生了大病,家底花光,不得已写信给陈赓、李克农求助。信是手写的,有擦掉重写的痕迹。两人商量后请示南京市政府,批下每月一百块救济金,总算活下去。日子,虽不算富裕,至少不再挨饿。是运气,也是命数。

1956年,北京发来邀请,陈赓全程安排欢迎。两位老朋友相聚,鲍君甫夫妇在北京住了三周,看景、吃席、还装上了义齿。与陈赓、陈养山轮流设宴,气氛好得让旁人都感慨。告别时,鲍君甫神采焕发,面带笑意。

老归老,时不待人。鲍君甫1969年病逝,享年76岁。人生跌宕,起伏不定,一路走到这步也挺不易。有悔意吗?没人能说清,但每个关键点他几乎是被命运拽着往前走——有时不想选,可路就在那里。

鲍君甫,似乎只是历史一角的闲人,又好像隐藏着另一种脉络。他救过人,也有过犹豫,更何况有些账一辈子都算不明白。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翻过那些冷门档案,怀疑过真伪。可人到底多复杂?两面人生,在刀尖边缘试探,每一步都摇摇晃晃。

回过头看,落魄的摊贩、风光的中统高官、共产党地下情报员……这些身份拼在一起,居然出自同一人?理解不了的人很多,但或许有些道理也说不通。

历史的夜,星星点点,总有一角暗下来,被人遗忘。但总有人留下足迹,鲍君甫就是那刹那间光亮里隐现的身影。他既拧巴,又勇敢,还时常左右为难。有人说他是大英雄,也有人咂咂嘴,觉得不过如此。横看竖看,或寂寞或热闹,每个人评说都不一样。

这就是鲍君甫,一半是锋芒,一半是影子。

来源:喵喵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