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的青石板路上,一个清贫的书生常常在书肆与学堂间穿梭。苏轼,这位日后名震文坛的大家,此时只是个怀揣笔墨、渴望以文抒怀的少年。晨曦微露时,他在案前临摹名家字帖;暮色四合,他于油灯下诵读经典诗文。墨香萦绕鼻尖,他坚信:笔下文字,终会跨越时光,寻到懂它的人。 这一
《墨香不灭》
周凯晴
宋代的青石板路上,一个清贫的书生常常在书肆与学堂间穿梭。苏轼,这位日后名震文坛的大家,此时只是个怀揣笔墨、渴望以文抒怀的少年。晨曦微露时,他在案前临摹名家字帖;暮色四合,他于油灯下诵读经典诗文。墨香萦绕鼻尖,他坚信:笔下文字,终会跨越时光,寻到懂它的人。 这一份对文字的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
仕途波折,他数度被贬。在黄州的赤壁之下,江水滔滔,他望着孤舟,心中感慨万千,挥毫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惠州的荒僻之地,他品着荔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苦中作乐。哪怕身处逆境,他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夜晚,在简陋的屋舍里,他借着微弱的光,修改文稿,那些文字如暗夜星火,点亮他的精神世界。时光流转,苏轼的文字却在历史中愈发璀璨。他的作品,有对山河的赞美,有对人生的思考,有在困境中的豁达。这种文字里的力量,穿越千年,感染着无数后人。
如今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文字世界里坚守?在安静的书房,在喧闹的咖啡馆角落,在通勤的地铁上,我们用键盘或笔尖,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有时,会因无人问津而失落;有时,会因反复修改而疲惫。但就像苏轼,我们也有着对文字的信仰——相信它能传递温度,能引发共鸣。
朋友小黄,是个默默写作的青年。工作之余,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小说创作中。她的书桌堆满了写满字的稿纸,电脑里存着无数版本的文稿。身边人觉得她“不务正业”,劝她放弃,她却很坚定:“文字是我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哪怕只有自己看,也要写。”终于,她的小说被一家出版社看中,读者的好评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她知道,所有的坚持都值得。 文学,本就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在快节奏的当下,短视频、短消息充斥生活,可仍有许多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篇好文章,看一本好书。因为文字能带来更深沉的感动,更长久的思考。
古往今来,有太多这样的文字守护者。杜甫在茅屋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救世情怀;归有光在项脊轩里,书寻常生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满是深情;曹雪芹于困顿中,呕心沥血写《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们的文字,在岁月里沉淀,成为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宝。
当下,文学的载体在变,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报刊到网络平台,但文字的力量从未消减。好的内容,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都能触动人心。这让我们明白,文学的根还在,只是以新的模样生长。 所以,不管外界如何喧嚣,我们都应继续书写。写春日的花开,写冬日的雪落;写都市的繁华,写乡村的宁静;写个人的小情绪,写时代的大图景。每一个字,都是我们与世界的联结,都可能在某个人的心中,激起涟漪。 文字是有生命的种子,我们把它播撒出去,它会在时光里,自己生长、发芽。也许它暂时沉寂,但谁能预料,在哪一刻,在哪个人的心田,它会破土而出,绽放光彩。
墨香不灭,文心永存。这是写作者的执着,也是文字给予我们的馈赠。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