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咱们来聊聊备受关注的小米 SU7 碰撞爆燃事故,网上大家都在激烈争论,焦点无非是小米厂家、雷军有没有问题,还是驾驶员操作不当。所有的争论,最后都成了情绪宣泄。
今天咱们来聊聊备受关注的小米 SU7 碰撞爆燃事故,网上大家都在激烈争论,焦点无非是小米厂家、雷军有没有问题,还是驾驶员操作不当。所有的争论,最后都成了情绪宣泄。
其实网上新能源事故不少,也有碰撞后爆燃甚至伤亡的,为啥小米 SU7 这件事这么火,格外受关注?有几个因素叠加,就像游戏里给角色 “叠满了 Buff”。
雷军本人一直话题度很高,小米 SU7 本身就是爆款车型,SU7 Ultra 更是爆款中的爆款,雷军被大家捧得近乎成神,SU7 也被当成神车。三个女生遭遇惨烈事故在网上传播,家属又在发声质疑,热度自然就起来了。
目前关于碰撞后车门打不开、电池瞬间爆燃这两个疑问,还得等官方调查结果,不过整个事件时间线其实很清晰,官方媒体和警方也都介入了,当事人家属微博也已经清空了。今天帮大家从社交平台那些碎片化信息里,梳理出事件全貌,探讨在高速公路环境下,到底该如何正确理解智能驾驶。
3 月 29 号,三名女大学生开着一辆小米 SU7 从湖北武汉出发去安徽池州,大概率是晚饭后六七点出发,准备参加次日 3 月 30 号的事业编考试。这辆车的行驶证是其中一位女生男友的名字。
这女生独自开着这辆车从武汉去过广东佛山,驾驶经验还是有的,当天晚上10 点 27 分 17 秒,车辆以 116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在德上高速池祁路段,NOA 高速领航辅助处于激活状态,此时行程快 400 公里,只剩最后 50 公里就到终点了。
10 点 28 分 17 秒,车辆发出轻度分心警报,可能是驾驶员没手握方向盘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到 10 点 36 分 48 秒,发出脱手预警提醒,请驾驶员手握方向盘。
10 点 44 分 24 秒,车辆 NOA 提示前方有障碍物并开始减速。1 秒后,也就是 10 点 44 分 25 秒,驾驶员脚踩刹车进入人工接管状态,方向盘向左转 22.0625 度,制动踏板开度 31%。
10 点 44 分 26 秒,方向盘又往右转 1.0625 度,制动踏板开合度变为 38%。
然而紧接着,10 点 44 分 26 秒到 28 秒这短短两秒,车辆以 97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水泥护栏。
事故发生后,车内紧急报警装置触发。44 分39 秒,小米客服与车内联系确认事故,并帮车主报警呼叫 120。45 分 06 秒,客服联系上真正的车主,也就是女生的男朋友。
10 点 47 分 15 秒,120 调配成功,23 点左右救护车抵达现场。
29 号夜里事故发生,31 号晚上 11 点左右,各大社交平台开始流传相关信息。
4 月 1 号上午 10 点,小米汽车客服回应成立工作组赶赴现场。之后安徽铜陵市政府办公室回应正在调查。1号12点 46 分,小米公司官方微博发布通告,公布后台检测数据。下午 1 点 42 分,当事人家属通过微博发文,质疑事故车自燃和车门无法解锁问题。晚上 9 点 28 分,家属回应驾驶员驾龄和汽车归属问题。晚上 10 点 15 分,小米汽车发文强调事故车起火非自燃。
10 点 19 分,雷军发文悼念并承诺小米不会回避。4 月 2 号中午 12 点 52 分,小米客服回应小米 SU7 标准版电池双供应商情况,事故车电池有待检查。整个事件时间线就是这样,清晰明了。
安徽和江苏相邻,我对安徽高速公路的印象一是没路灯,晚上开车很不习惯,二是安徽高速大多是四车道,单向两车道,遇到慢车速度就上不来,还经常维修,封闭车道,就像这次事故现场,用水马和雪糕桶设置减速带,引导车辆驶向逆向车道。
在安徽高速这种路况下,智能驾驶的 NOA 领航辅助应对水马和雪糕桶设置的引导线时,判断方式很特别。它不是把这些当成障碍物,而是当成引导线,车辆会贴着它们行驶,甚至不减速。
可这种引导线是 Y 字形左半边抛物线形状,当车辆开到 Y 字形左上角,前方会形成大曲率转向,车辆可能完成不了,就会报警要求人工接管
如果驾驶员之前没关注路况,这时再接管往往来不及。就像这次小米 SU7 事故,从接管到碰撞也就 2 秒左右,116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2 秒能让车冲出近 60 米,最后撞向隔离带水泥桩时速度还有 94 公里每小时。
我们常说的麋鹿测试,模拟的就是类似紧急避障场景。
麋鹿测试是一种用于评估车辆操控性和稳定性的测试方法,模拟的是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遇到突然出现的障碍物,需要紧急避让的场景。
大多数车企麋鹿测试成绩能超 75 公里每小时就很优秀了,像特斯拉 Model 3 能以 81.9 公里每小时通过,保时捷 911 能以 84.7 公里每小时完成,可小米 SU7 事故车速是 94 公里每小时,远超这些主打操控车型的麋鹿测试成绩。
而且专业麋鹿测试是在专业场地,有规定刹车点,由专业人员操作,和实际事故完全不同。实际事故中,变量无法预知,驾驶员很难像测试那样完美躲避障碍。
基于这些经验,我给大家几点建议。一是有条件的话,找老司机一起在宽阔无人道路,把车速提到 100 公里每小时,一脚跺到底全力制动,感受方向盘力度回馈、脚底下刹车激活 ABS 防抱死的弹脚感觉,多试几次,建立和车的 “熟悉感”,这样以后遇到紧急情况,能知道完全制动是啥样。
二是平时使用智能驾驶功能,但用的同时思考它的逻辑。不同车智能驾驶策略不同,过十字路口、斑马线、遇到道路施工时反应都不一样,只有不断验证,才能预知它下一步动作。
我们要明白,智能驾驶不是完全不能信任,而是要了解它,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能胜任工作,什么情况下不行。
汽车圈发布会常把智能驾驶功能吹得天花乱坠,一些没接触过早期辅助驾驶功能的车主,容易被误导,觉得买了带智能驾驶的车就要完全依赖它。
其实带智能驾驶功能的车首次使用虽要在 APP 学习视频才能激活,但很多人就是走个形式。智能驾驶在不断迭代升级,每次 OTA 升级后,我们要细心感受它策略上的变化,和它形成互动。
对比国外,欧洲法规要求支架 15 秒以内强制提醒手握方向盘,大众的支架方案检测到车主疲劳等情况,会持续发出警报声、踩两脚刹车、收紧安全带,若驾驶员不接管,车辆会自动往应急车道并线,甚至停止。
还有国内小鹏的 XNGP 如果驾驶员不按要求扶方向盘,两次之后系统自动退出,禁止再激活。这些方案都值得借鉴。
雷军在风口浪尖时发微博承诺不会回避,会配合调查,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目前家属微博已清空。我们也希望逝者安息,这次事故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不再占用公共资源。
通过这起小米 SU7 事故,我们看到智能驾驶虽然给我们带来便利,但也存在风险。我们不能盲目信任,也不能因噎废食。
作为消费者,要主动学习了解智能驾驶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谨慎;车企要不断优化智能驾驶方案,提高安全性;相关部门也应完善法规,规范智能驾驶功能的使用和宣传。希望未来智能驾驶技术能更加成熟可靠,为我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