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枸杞的健康价值广受推崇。然而,一颗颗饱满、色泽鲜艳、安全无残留的优质枸杞背后,却是一场与肉眼难辨的微小害螨——“枸杞瘿螨”斗智斗勇的科技较量。这场斗争的成败,直接关乎枸杞的产量和至关重要的质量安全。
□ 刘 赛
枸杞的健康价值广受推崇。然而,一颗颗饱满、色泽鲜艳、安全无残留的优质枸杞背后,却是一场与肉眼难辨的微小害螨——“枸杞瘿螨”斗智斗勇的科技较量。这场斗争的成败,直接关乎枸杞的产量和至关重要的质量安全。
枸杞瘿螨体长仅0.12~0.33毫米,肉眼根本无法辨识,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窥见其真容。这个微小“刺客”在枸杞的嫩叶、花蕾、幼果等所有幼嫩部位刺吸汁液,并“操纵”植物细胞异常增生,形成一个个坚固的“堡垒”——虫瘿。这些虫瘿不仅是瘿螨的“育儿室”和“食堂”,更是它抵御外界威胁的完美屏障。
虫瘿内部营养丰富、环境湿润,只留一个仅容1至2头瘿螨进出的微小通道。这个设计精妙的“堡垒”让传统农药难以渗入,也让天敌昆虫束手无策。受害枸杞叶片扭曲变形,花蕾萎蔫,果实发育受阻,轻则导致减产30%,重则绝收。
密闭虫瘿是瘿螨难防的根源,导致枸杞生长期对瘿螨的防控“用药多、效果差”。研究发现,用于防控枸杞瘿螨的杀螨剂哒螨灵是宁夏所产枸杞子慢性膳食摄入风险最高的农药,也是柴达木地区枸杞农残超标率最高的农药。
枸杞生长季对虫瘿防控束手无策,所以,越冬防控成为关键。传统认知认为,枸杞瘿螨在枸杞枝干上越冬。然而,种植户按此在封园时喷药枝干,效果却时好时坏,瘿螨源头始终未明。质量保障的关键一环——源头防控因此受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常青研究员团队决心破解这个谜团。
研究过程充满挑战。研究团队冬季解剖大量枝条、树皮缝隙、芽眼,均一无所获。然而,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方向:在观察另一种常见害虫——枸杞木虱时,在其胸腔内发现了大量蠕动的微小生物。显微镜检查和后续接种实验确认,这些正是枸杞瘿螨。
原来,狡猾的瘿螨在秋季落叶前,会悄然“搭乘”枸杞木虱成虫,藏匿于其胸腹空腔(最多可藏70头)或口针膜下越冬。枸杞木虱善飞跳,在枯枝落叶、树皮缝隙越冬,甚至在冬季晴日还会出来“晒太阳”。瘿螨则“搭便车”,借助木虱的移动能力和隐蔽场所,安全度过寒冬,几乎不消耗自身能量。这是国际上首次系统证实植食性螨类具有如此典型的季节性“携播”越冬行为,颠覆了学界传统认知。
这一关键发现揭示了传统防治失效的根本原因。
团队立即调整策略,既然瘿螨依赖木虱越冬和春季扩散,那么防控的核心就定为“打掉运输车”——在早春枸杞发芽前,精准防治越冬代枸杞木虱成虫。
枸杞瘿螨的“特洛伊木马”诡计一度让种植户束手无策,威胁着枸杞产业的健康发展。正是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和科技创新,成功揭开了害虫的伪装,找到了保障枸杞质量安全的“命门”。
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坚实支撑,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是保障枸杞从田间到舌尖安全、优质、高效的基石。持续深化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认识,研发更绿色高效的防控技术,将是守护枸杞品质永恒的主题。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