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套人民币(The First Series of RMB)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由人民政府所属国家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印制发行的法定货币。
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The First Series of RMB)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由人民政府所属国家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印制发行的法定货币。
在图样题材上,选择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案,生动展现出我国解放事业及建国初期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百态,使人们领略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如火如荼激情岁月。(此藏品为李先生收藏)
在图样题材上,选择工业、农业、商业、纺织、交通、运输、工厂和矿山等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案,体现了第一套人民币的真实历史意义、地位及作用,生动展现出中国解放事业及建国初期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百态,使人们领略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如火如荼激情岁月。其中“水牛图”、“打场图”、“帆船图”、“马饮水图”、“蒙古包”是百姓熟知的版别。
第一套人民币种类繁多,币别复杂,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第一套人民币中名币济济,不少藏品被誉为藏界的精品,像“绝品四珍”和“十二珍品”都是享誉钱币收藏界的名贵收藏品。
第一套人民币的收藏热潮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市场关注度提升,其价值持续飙升。由于其稀缺性和历史价值,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投资者的目光,成为拍卖市场的热门拍品。随着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第一套人民币的价值预计将继续攀升。其独特的稀缺性和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投资佳品,适合长期持有。
总之,第一套人民币不仅是收藏界的珍品,更是中国货币史的重要见证,其价值在未来的市场中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第二套人民币
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The First Series of RMB)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中国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The Second Series of RMB),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
当时已消除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国家财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连续几年收大于支,国家商品库存、黄金储备也连年增加,货币制度相应巩固和健全,一个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已建立起来。
第二套人民币主景图案内容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钞票式样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边框形式,采用了左右花纹对称的新规格;票面尺幅按面额大小分档次递增;整个图案、花边、花纹线条鲜明,精密、美观、活泼,具有民族风格。
第二套人民币在印制工艺上除了分币外,其他券别全部采用胶凹套印,其中角币为正面单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纸币采用正背面双凹印刷;10元纸币还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接线印刷技术。
首次采用汉、维、蒙、藏四种民族文字,突破传统边框设计,票面图案如“宝塔山”“井冈山龙源口”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风貌,艺术价值突出。
唯一发行过3元面额,打破中国货币传统体系,成为独特标签。第二套人民币是兼具历史、艺术与投资价值的“文物钞”。
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的。与第二套人民币比价相等,并在市场上与之混合流通。这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取消了3元纸币,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金属币。
纸币中“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是由马文蔚先生所书写。票面上两方印章分别为“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纸币背面印有用汉语拼音、蒙古文、维吾尔文、藏文、壮文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20日发行枣红色1角纸币起,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前后历时38年。
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图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并举的方针。在印制工艺上,第三套人民币继承和发扬了第二套人民币的技术传统、风格。制版过程中,精雕细刻,机器和传统的手工相结合,使图案、花纹线条精细;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颖、明快;票面纸幅较小,图案美观大方。
第三套人民币(1962-2000年流通)跨越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见证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阶段。其设计主题(如工农生产场景)和印制工艺(如多色印刷、水印技术)均体现了时代特色,成为社会变迁的实物载体。
来源: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