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郭沫若和胡适为什么成为了互相攻击的目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4:42 1

摘要:郭沫若对鲁迅的攻击,与他们相似的情感经历相关。鲁迅年少时由父母包办与朱安成婚,这段婚姻并非自由意愿的结合,鲁迅虽心存感激但对其不满,后来他没有与朱安解除婚姻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相爱生子,严重的违反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妇女解放运动。郭沫若认为鲁迅虽自诩为新文化的

郭沫若对鲁迅的攻击,与他们相似的情感经历相关。鲁迅年少时由父母包办与朱安成婚,这段婚姻并非自由意愿的结合,鲁迅虽心存感激但对其不满,后来他没有与朱安解除婚姻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相爱生子,严重的违反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妇女解放运动。郭沫若认为鲁迅虽自诩为新文化的代表,却依然过着封建的家庭生活,从而对鲁迅的婚姻表示不看好,这成为他攻击鲁迅的一个因素。

1921年,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因成员性格激烈,不可避免地跟当时的一些文坛宿将产生摩擦。1922年,郁达夫在《创造》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余家菊翻译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有很多错误,且使用了很多激烈措辞甚至辱骂对方,而郁达夫自身翻译也出现不少错误。胡适看到文章后,写文指出郁达夫的翻译“几乎句句大错”,认为郁达夫“浅薄无聊而不自觉”。创造社急于扬刀立威,郭沫若马上写了《反响之反响》对胡适进行猛烈攻击,双方人马加入战团,引发了一场大论战。

鲁迅与胡适早期关系较好,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新文化运动大幕,在胡适先生和周作人的建议下鲁迅用白话文发表《狂人日记》获得了成功,鲁迅和胡适成为了朋友,胡适和鲁迅的兄弟周作人是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关系非常好,引起了鲁迅的嫉妒,1918年初《新青年》主编之一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收集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观点写信给编辑部,再由刘半农回信驳回,两封信同时刊登。胡适对“凭空捏造一个王敬轩”反感,而鲁迅认为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1922年,胡适和被废除的皇帝溥仪见面,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宣统与胡适》,文中写道“他称我‘先生’,我称他‘皇上’”,当时的文化圈鲁迅从来是以自己为中心,具有强烈的领袖欲。鲁迅认为是胡适讽刺他,造成了鲁迅和胡适决裂。此外,两人思想观念也有差异,胡适行事风格较为温和;而鲁迅觉得中国病入膏肓,关键在于中国人的问题,文章一向直指人心,这种思想上的分歧也促使他们关系走向恶化。

来源:成熟星星Ae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