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杰|土布情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5:08 1

摘要:在不经意中,我忽然发现我们这小镇上不少女士对土布发生了兴趣。土布衣服、披肩、裙子,还有用土布做成的挎包、提包、腕包等。虽然,这些用木制布机织成的土布比机器织成的布料少了些细腻和光鲜,但是,经过加工制作,却别有一番风韵,成了街头巷尾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张伟杰上海崇明作家协会员、文史研究会员。©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

土布情结

在不经意中,我忽然发现我们这小镇上不少女士对土布发生了兴趣。土布衣服、披肩、裙子,还有用土布做成的挎包、提包、腕包等。虽然,这些用木制布机织成的土布比机器织成的布料少了些细腻和光鲜,但是,经过加工制作,却别有一番风韵,成了街头巷尾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流传瀛洲美丽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西域产棉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居住在那里的土著居民纷纷逃离家园,其中,有一户祖孙三人也在逃离之列。一日,其祖父与两孙辈在行走之时,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只见这位老者红光满面,慈眉善目,与常人有明显区别。老者见了这祖孙三人后叩了个万福说:“你们祖孙三人拖家带件,定是遇到了什么灾难,真是值得同情。”祖父把家乡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向老者作了叙述,说到伤心处还老泪纵横。老者说:“既然你们已经出来,估计重返故里也得有些年月。这样吧,我给你们指点一条生路,离这里万里之遥的东海之滨的长江口有个宝岛,那里土地肥沃,就是缺少棉种,岛上居民衣料全靠外购,你们去了以后,开垦种棉,纺纱织布,也许就是你们长久栖身之地。”老者说完把装有棉籽的一个黄袋给了他们。随后向北一指说:“向北三个时辰的路程即可到达江边。那里有一个竹筏,你们祖孙三人乘筏顺流向东,不消三日即可到达。注意,竹筏搁滩时,也就是你们上岸之日!”老者说完,踩着白云悠悠地飘向苍穹,转眼就不见了影子。

祖孙三人按照这位高人的指点,向北行走了三个时辰到了江边。正如这位高人所言,江边真的有新的竹筏靠在那里。祖孙三人小心翼翼地沿着石阶下去,跨上了竹筏。当他们三人坐稳后,竹筏居然自动解开了绳结,向东开始移动。刚开始只是在水面航行,过了一段时间居然飞将起来,快速向东海之滨长江口飘移。由于速度快,祖孙三人只得闭上眼睛,抓住上面的绳缆任其向东飘飞。过了三日,竹筏在滩头停了下来。祖孙三人上得岸去,有人告诉他们,这里就是崇明岛。只见这里风光秀丽,天蓝水清。三人不约而同惊呼:“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啊!”

到了崇明岛后,三人开垦土地,播种棉花。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到秋时只见朵朵棉花如蓝天下的白云。爷爷是木工高手,在收棉之时,他砍伐树木,动手制作纺车、布机等织布所用的一切器具。等爷爷做好后,其孙子开始忙着纺纱,孙女开始织布,虽然清苦,但生活得到了保证。当地土著居民纷纷向他们请教,学习种棉纺纱织布之技。没几年工夫,本无棉花的海岛几乎家家成了植棉能手,纺纱织布的高手。崇明的土布交易渐渐兴盛了起来。

转眼过去了五六年,祖孙三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建起了三间茅草屋,虽然谈不上什么富裕,生活却还算安定。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日爷爷突然得病卧床,这可把孙子孙女急坏了。爷爷是他们的唯一亲人,万一西去那可怎么办啊?于是请来郎中给予诊治。郎中搭脉后说:“老人体质虚弱,在吃药的同时还需要人参进补方可逐步使其恢复身体。”两人顿时傻了眼。平时起早搭夜纺纱织布换得几个小钱只是顾得三张嘴,哪里还有铜钱去买人参呢?姐弟俩商量再三,觉得只有一个办法,自己反正年轻,饿得起,平时一日三顿饭改两顿,再在纺纱织布上延长时辰。姐弟俩苦苦干了几个月,积了点钱财。但是,离买人参的钱还缺不少,姐弟俩只得咬着牙坚持下去。一日深夜,弟弟困得实在不行,就停下纺车,拿了一条揩面布,向水桥走去。他想用冷水洗一个脸,清醒一下头脑,回来再纺纱。由于弟弟多日过度劳累,加上吃得又少,体质十分虚弱,当他蹲下身子后把头俯下去准备用冷水擦脸时,突然一阵昏晕,眼睛一黑栽到在水沟里,沟面冒起一串水泡后,再也没声息了。好半天不见弟弟纺纱声,正在织布的姐姐急了起来。她离机四下寻找,发现了水桥上有一只弟弟的鞋子,顿时如五雷轰顶,呆在沟边。半晌,她奔回屋内嚎啕大哭。哭声惊动了爷爷,他叫来孙女几经追问,得知孙子落水身亡,老人又气又急,一口痰涌来堵住喉咙便撒手西去。短短半夜不到辰光连失两位亲人,姐姐悲痛欲绝,把布条悬在织布机顶部就自尽了......

次年夏日,姐弟变成两只会叫的昆虫。一到入夜一直“喀喀喀”地叫个不停,另外一只便“吱得吱得”地声声和唱。正在纺纱织布的邻居讲,兴许这姐弟俩回来了。他们知道纺纱织布的寂寞辛苦,来为我们唱歌驱赶冷清。后来,人们就把“喀喀喀”叫的那一只叫“做纱童子”,把“吱得吱得”那一只叫“织布娘娘”。当地土著居民平时十分爱护“做纱童子”及“织布娘娘”这两种昆虫,把它们看作是这姐弟俩的化身。不少人讲:“正是因为这姐弟俩给我们崇明岛带了种棉、纺纱、织布的技术,我们就要世代感谢他们,纪念他们!”

纺纱织布风行海岛

自从那时起,海岛上种棉盛行,纺纱织布进入家家户户,土布开始在市场上交易。崇明县志上曾有记载说:崇明岛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其中有八大风景最为引人入胜,八景之中呢,“吉贝连云”和“玉宇机声”也列其中。所谓吉贝就是指的是种植的棉花。那时候啊,崇明岛上植有大片的棉田。在秋天明媚的阳光下,盛开的棉花一片银白,蜿蜒远至天际,场面十分的壮观。而“玉宇机声”就是指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空寂的村野上此起彼伏的纺车织机的唱和声。这一奇美动人的夜景,勾起了文人墨客的无尽诗兴。

崇明土布因其衣份足、纤维长而名震大江南北。可以这么说,当年崇明土布既是老百姓的护体保暖之物品,又是生活开销之资金来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到了七十年代初,当时生产队还要劈出一定数量的土地来种植棉花,出售后所得的钱到了年终按照劳动所得进行分配给社员。农民在有限的自留地上还要种植棉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纺纱织布。一则么勤劳的崇明人在风雪落雨日也寻找活干,二则么在纺纱织布上挣到的辛苦钱可以买买油盐贴补家用。还有自己织的土布可以做衣服穿,也会省下一笔小钱。随着“的确凉”等一系列化工布品的出现,到八十年代后,土布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可是,就像三十年代流行的旗袍一样,沉寂多年后又开始在市面流行了。崇明土布一样,淡出人们视线多年后,又在社会上开始流行,人们认识到穿土布由于生态、柔软对身体健康的帮助。我对土布有着特别的情感,听父亲说,我新楼后边的一排老房子就是在曾祖父曾祖母带领下,用了十三年日日夜夜纺纱织布卖了后换来的钱建起来的。因此每一代人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从幼年到青年时代,我基本上是穿着土布过来的。其实,在我们乡村每一户每一人对土布都有着深浅不一的情结......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时尚小魔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