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红珍宝” 粒粒承艰辛——青海建立全链条质保体系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4:38 1

摘要:清早,当天边第一抹晨光照进柴达木盆地,500余名采摘工便陆续走进青海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他们亲手将颜色鲜红、果型饱满、成熟度高的枸杞一粒粒摘下来,力图从源头保证每一粒枸杞的高品质。

□ 本报记者 丁 莹 李 青

清早,当天边第一抹晨光照进柴达木盆地,500余名采摘工便陆续走进青海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他们亲手将颜色鲜红、果型饱满、成熟度高的枸杞一粒粒摘下来,力图从源头保证每一粒枸杞的高品质。

该基地位于昆仑山脚下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这片亿万年来从未被开垦过的戈壁滩,种植有机枸杞18年,不仅持续产出高品质枸杞,更通过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使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野鸭子、大白鹭、野鸽子,甚至熊、狼、石羊、黄羊等野生动物经常在此出没。

“枸杞是传承千年的‘红色珍宝’。它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全身都是宝,因此,保证其高品质极其重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栽培中心副主任徐常青博士从事药用植物虫草害的农药替代防治技术研究,对枸杞种植可谓了如指掌。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枸杞种植面积为10.6万公顷,鲜果产量130.69万吨。其中,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约为3.07万公顷,占全国总量的28.9%,与甘肃、宁夏和新疆构成了我国枸杞种植的四大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青海省枸杞产品又以产于海西州的柴达木枸杞最为知名。2016年,“柴达木枸杞”成为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被列入第一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名录;2023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2024年,入选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截至目前,青海省“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企业达到18家,用标企业总产值达2.61亿元。

为了保证柴达木枸杞品质,青海省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从种植、加工、质量监管等方面抓起,建立了全链条质保体系。

柴达木枸杞的高品质首先来自“天生丽质”。“我们基地的枸杞是喝昆仑山雪水长大的。”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海东回忆当年基地选址时说,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美称,地下矿产储量大、水资源丰富,是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这里荒无人烟、远离城市喧嚣。经过两年寻访,2007年,赵海东将生产基地选在格尔木大水沟,开发了全国第一块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这里距离千年野生枸杞林五龙沟仅一山之隔。“我们珍视这份一脉相承的缘分。”赵海东说,为了从源头保证枸杞品质,他们不断改良品种,用草原天然牧场的羊粪施养土地,用昆仑山岩层过滤的雪水灌溉植株,每天枸杞可以沐浴高原上长达12个小时的充裕阳光。

在后期加工过程中,柴达木枸杞生产企业将古法炮制工艺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采用古法自然阴干炮制工艺虽然没有现代化烘干设备加工速度快,却能在保留枸杞营养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枸杞的药用价值。之后还要经过机器色选、金属探测和人工筛选等工序。

为进一步提升枸杞产业发展水平,青海省先后出台《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海省有机枸杞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措施。青海省市场监管局统筹协调农业、卫生健康、林草、气象等部门资源,引导柴达木枸杞产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制定出台《枸杞产业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种植技术、采收加工、流通管理、品牌建设和社会化服务6个子体系,制定地方标准28项、团体标准23项。

据青海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枸杞产业全链条监管,切实保障枸杞产品质量安全。

该局健全食用农产品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动将枸杞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地方党政负责人包保范围,针对重点时段开展全覆盖督导;对青海省91家枸杞生产企业实施动态核查,聚焦关键环节,建立产品全流程质量控制台账;加大市场流通监管力度,开展枸杞专项线上监测。此外,该局针对西宁、格尔木等重点市场,实施“每月抽检”机制。据统计,2024年至今,该局开展枸杞生产环节抽检75批次,合格率99.3%;开展枸杞流通环节抽检288批次,合格率95.8%。

2024年,青海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与香港STC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助力黑枸杞冻干粉、枸杞干果、枸杞原浆、枸杞汁等23个产品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证书,为青海枸杞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拿到了“通行证”。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