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当前,鄂尔多斯市正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以“三个四”工作任务为抓手全力办好两件大事,扎实开展“六个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夯基垒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当前,鄂尔多斯市正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以“三个四”工作任务为抓手全力办好两件大事,扎实开展“六个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夯基垒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
鄂尔多斯
率先布局“共享实验室”
为中小企业“减负”
62种专业检测仪器,123台套各类实验设备,80家企业共享。
实验室也能玩“共享”?
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藏着”一座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如同科技资源的“中央厨房”。在这里,恒温箱、天平、快检仪以及各种试管、试剂,都能实现“资源共享”。
“共享实验室基本满足我们实验需求,除了配套完善,还有园区干部的贴心帮扶及创业导师全程陪跑,解决各种企业发展难题。”光能科技光学工程师王嘉伟说,有了共享实验室,企业研发成本大大降低,能够把精力集中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上。
王嘉伟一语道破“共享实验室”迸发的“化学反应”,也映射出“共享实验室”成立的初衷:尽可能盘活一切科研资源,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搞研发。
实验室里,天平精准称量着创新希望,承载着技术突破。这些看似普通的设备,实则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针对中小企业设备买不起、用不上的痛点,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企业共同打造起了这所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维度共享实验室。
共享实验室为企业提供免费设备的同时,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通过共享资源、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的方式,与专业机构共建共管,形成良好合作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链,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打造创新交流和合作的复合型平台。
这种共享模式催生出惊人的化学反应。在孵化器,初创企业不仅能享受三年免租厂房,还可共享实验室里的数据资源。截至目前,共享实验室已为200余个科研、工程项目提供科技服务,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共获得专利技术100余项。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或许是鄂尔多斯打开“创新蓝海”巧妙“排兵布阵”的关键关卡,更是布局新质生产力的一步“关键棋”。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鄂尔多斯还有多少“隐藏关卡”待解锁?
距离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0公里外的乌审旗,矗立着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也是“共享实验室”的plus版。
走进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魔方”一样的各类厂房依次排列,水、气、暖管道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方天地,仿佛是一座无形的“科技鹊桥”。
“这里的装修、设备都很完备,我对在这里做中试项目信心很足。”内蒙古汇清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股东于书权说。
内蒙古汇清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进行固体废物治理、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等项目。
在了解到如此完备的中试基地就在家门口时,于书权立刻联系了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想要对固废进行再实验,真正做到“吃干榨尽”。
“像内蒙古汇清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这样来实地调研的团队很多,都是有科研需求的中小企业,我一周至少要接待三到四波。”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第三方运维单位现场负责人周军的日程表印证着基地的“热度”。
“我们的项目是生物可降解材料,打破对国外聚乙醇酸这类可降解材料的进口依赖,鄂尔多斯市有丰富的实践案例,而中试基地又是科创资源的集聚区。”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签约企业负责人毛文武说,他是内蒙古浦景聚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内蒙古首个创新技术中试基地,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不仅有着宏伟的发展蓝图,还承担着鄂尔多斯构筑“世界级煤化工产业”战略摆布的艰巨任务。
基于主客观因素的“双加持”,毛文武带着上海浦景乙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技术和上海浦景PGA二代技术两项中试试验与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签订了中试协议。
和于书权一样,毛文武看中的也是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丰富的资源家底、完善的产业链条及完备的项目支持。
这种“看中”的背后,是鄂尔多斯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中试环节作为“死亡之谷”,曾让无数科技成果折戟沉沙,如今通过集约化、专业化平台建设,助力中小企业跨越从技术到产品的鸿沟。
中试基地能解决哪些难题?又如何与企业互补成长?
高水平的“中试+”生态,让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成为煤化工领域中试行业独树一帜的存在。向上链接高校、科研院等科创资源,为开展“产学研”“商学研”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充当科技创新技术主人翁。向下匹配企业、园区等应用场景,甘当投资人和护航者,参与每个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科创“试验田”作用,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最终通过技术转让获取相应股权比例收益,推动科创基金从“帮扶上马-孵化落地-有序退出”的循环利用,构建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土建工程已完工,公辅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已签约项目8个,有意向落地项目5个。
中小企业研发活力的迸发,源于鄂尔多斯系统性构建的创新政策生态体系。近年来,鄂尔多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从“科技新政30条”2.0版的精准滴灌,到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的机制创新;从268家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的矩阵布局,到与10余所高校的深度合作,政策“组合拳”持续释放倍增效应,鄂尔多斯科技创新浓度持续攀升。
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人才纷至沓来。
仅2024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新刚性引进科研人员174人,硕博占比达到91%,新增知识产权106项,增长9倍多。成功闯进“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前50强,在中国地级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33位,是自治区唯一上榜的城市。
以小空间支起新质生产力孵化的大摇篮,这是时代之趋,亦是转型之要,更是超车之机。鄂尔多斯用创新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共生共荣。以“共享实验室”为载体,鄂尔多斯的系统性思维成功破解中小企业的创新堵点,并盘活了“肉眼可见”的科创增量。
编校:杨曼 赵泽霖
审核:张小燕 王博阳
终审:呼格吉勒图
●
●
●
●
●
●
●
来源:鄂尔多斯国家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