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上“守绿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04:31 2

摘要:深秋,在乌海工务段治沙车间杭锦旗治沙工区的育苗基地里,阳光洒在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苗上,第六任工长李保伟正和工友陈文忙着开泵灌溉。水珠顺着滴灌带浸润沙地,3万多棵半人高的樟子松迎风挺立,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绿色卫士”,守护着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安全畅通。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慧

深秋,在乌海工务段治沙车间杭锦旗治沙工区的育苗基地里,阳光洒在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苗上,第六任工长李保伟正和工友陈文忙着开泵灌溉。水珠顺着滴灌带浸润沙地,3万多棵半人高的樟子松迎风挺立,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绿色卫士”,守护着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安全畅通。

今年52岁的李保伟,与治沙事业已结缘34年。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的交汇地带,120多公里的包兰铁路线常年面临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严峻考验。刚参加工作时,只要一下雨,李保伟和同事就背着草籽到处播撒,但没有可持续的水源,最后都白干了。

该怎样解决水的问题呢?1996 年,一则滴灌技术报道让李保伟看到了希望。他当即决定在包兰线搞“滴灌”试验,带着工友们在铁路两旁风沙较小的地段开垦出5亩荒地,选用柠条、新疆杨、刺槐等沙生植物作为造林树种。那段时间,他们每天从3公里外的黄河拉水,一棵一棵地精心浇灌。为了提高成活率,李保伟连续数月守在工地,白天记录气温、风速,晚上研究沙地土质结构。他把树苗按不同间距种植,对比不同灌溉量的生长效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试验田的防护林长势喜人,彻底打破了包兰线 “十种九不活”的魔咒。

此后20多年里,李保伟和工友们打机井21眼,修水渠3.7公里,建扬水站4座,将黄河水引入沙漠深处。他们在铁路两侧安设了绵延数十公里的滴灌设备,让每一滴水都精准滋养幼苗。如今,33万棵绿色植物沿着铁路线铺展开来,为包兰铁路穿上了厚厚的“绿色铠甲”。

随着治沙绿化成效日益显著,李保伟的身份从“播绿人”变成“守绿人”。“既然先辈把接力棒交给了我,我就绝不能把铁路线上的绿色守小了、守没了!” 李保伟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